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瞀是一個在中醫名詞中有多種解釋的詞彙。首先,瞀可以指眩暈或昏悶,這在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和《靈樞.經水》中有所描述。其次,瞀也可以指鬱悶或煩悶,這一解釋可以參考「瞀悶」這個詞彙。此外,瞀還可以指鬱熱或悶熱,對應的詞彙包括「瞀熱」和「瞀重」。最後,瞀還可以表示昏迷或精神錯亂,這一解釋可以參考「瞀昧」這個詞彙。

瞀的形成可能源於外感熱邪、內傷痰飲、氣血虛弱等原因。臨床上的表現主要包括頭暈目眩、精神恍惚、倦怠乏力、胸悶氣短、口乾咽燥、舌紅苔薄和脈細數等。

在治療上,應該根據病因辨證施治。對於外感熱邪引起的瞀,可以使用辛涼解表、清熱利濕等方法;對於內傷痰飲引起的瞀,可以使用化痰祛濕、健脾益氣等方法;對於氣血虛弱引起的瞀,可以使用補氣養血、健脾益氣等方法。

瞀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臨床上應重視辨證施治,以免延誤病情。

以下是一些古籍對瞀的描述:

  • 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。」
  • 《靈樞.經水》:「是動則病肺脹,膨膨而喘咳,缺盆中痛,甚則交兩手而瞀。」
  • 《金匱要略.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:「瞀悶者,以溫藥和之,以苦寒瀉之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.外感篇.瞀瘛》:「瞀瘛者,頭目眩暈,精神恍惚,或手足拘攣,或口眼歪斜,或半身不遂,或昏迷不醒,皆屬於火。」

瞀是一個常見的病證,在臨床上應該特別注意辨證施治,以避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