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瞀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瞑昧

定義
瞑昧為中醫術語,指神志昏蒙、精神惑亂之狀,屬情志與心神異常之病候。其名源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少陽所至為驚躁,瞀昧,暴病。」意指少陽經氣異常時,可引發驚惶躁動、神識昏昧等急症。古醫籍中,「瞀」與「瞑」互通,皆含目眩昏聵之意;「昧」則指暗昧不明,合稱形容患者意識混濁、思維紊亂之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少陽火鬱:少陽屬相火,主樞機運轉。若氣機鬱滯,火熱內擾,上攻心神,則見瞀昧。《類經》釋此為「火熱熾盛,神明被擾」,臨床多伴口苦、咽乾、目赤等少陽證。
  2. 痰濁蒙竅: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阻蔽心神,致神識昏蒙。常見於肥甘厚味過度,或脾虛濕盛者,其症多見苔膩、胸悶。
  3. 瘀血阻絡:血行不暢,瘀阻腦絡,神機失用,可見瞀昧如狂。《傷寒論》桃核承氣湯證所述「其人如狂」,即屬此類。
  4. 陰虛陽亢:肝腎陰虧,虛火上炎,擾亂心神,症見眩暈煩躁、夜寐不安,甚則神識昏瞀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輕證:頭目昏沉,注意力涣散,如霧露中行。
  • 重證:譫妄躁擾,不識親疏,或突然昏仆,與「癲狂」「痙厥」有別,後者多伴肢體抽搐或情志過激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魂傷則狂忘不精。」意指肝魂受損可致神亂,與瞀昧病機相通。
  • 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痰火擾神者,當降火滌痰。」提示痰火為瞀昧常見病機,治宜清化。

鑒別要點
瞀昧需與「昏迷」「健忘」區分:昏迷屬意識喪失,病勢更急;健忘僅記憶力減退,無神識惑亂。瞀昧特徵在於「神識昏蒙而未至全然喪失」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稱「似明似昧」之狀。

附:古籍原文摘錄
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釋「瞀」為「昏也」,並歸於「熱氣怫鬱」所致,強調火邪擾神之病機。此說與六氣病機中「火淫所勝」理論相合,可互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