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瞀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瞀悶
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三之氣,天政布,寒氣行,雨乃降。民病寒,反熱中,癰疽注下,心熱瞀悶,不治者死。」此證以神識昏昧與心胸煩悶並見為主要特徵,屬中醫「神志異常」與「熱病」範疇。
名詞釋義
「瞀」即昏瞀,指神識不清、視物昏花;「悶」為煩悶,自覺心胸鬱滯不舒。《醫學綱目》卷十六明確區分:「瞀者,昏也;悶者,煩也。凡瞀而不悶者,名曰昏迷;悶而不瞀者,名曰虛煩。今曰瞀悶者,謂昏迷虛煩並病。」可見此證為神昏與煩躁交雜之候,與單純昏迷或虛煩有別。
病因病機
- 熱擾心神:外感熱邪內傳心包,或五志過極化火,燔灼心經,致神識昏蒙而兼煩躁不安。如《素問》所述「心熱瞀悶」,即因寒氣外束,陽熱內鬱,上攻心神所致。
- 痰濁蒙竅:痰濕內生,鬱久化熱,痰熱互結,上蒙清竅,擾亂神明,發為昏悶。常見於濕溫、暑溫等病證。
- 氣血逆亂:七情過極、氣機驟逆,血隨氣升,壅塞腦絡,可致突然昏瞀煩悶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」。
臨床表現
- 神識異常:輕者精神恍惚、反應遲鈍;重者意識模糊、譫語躁動。
- 感官障礙:視物昏花、耳鳴如蒙,或自覺頭目如裹。
- 胸膈症狀:心胸窒悶、呼吸不暢,或伴噯氣、嘔惡。
- 兼證:或見身熱、口苦、尿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等熱象痰徵。
相關鑑別
- 昏迷:僅神識喪失,無煩悶之感,多見於中風、厥證。
- 虛煩:心中鬱悶不寧,但神志清醒,如《傷寒論》梔子豉湯證。
- 鬱證:情志不舒所致胸脅脹悶,少伴神昏,屬氣機鬱滯。
治法舉隅
- 清心開竅:熱陷心包者,用安宮牛黃丸、至寶丹等。
- 化痰泄濁:痰熱擾神者,宜黃連溫膽湯加減。
- 調氣降火:氣逆血菀者,選用羚角鉤藤湯合丹梔逍遙散。
此證多見於溫病極期、中暑、癲癇等病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四診詳察病機。歷代醫家如劉完素論「熱鬱玄府」,亦提及瞀悶與火熱內攻、玄府閉塞相關,進一步豐富其理論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