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瞀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瞀熱
定義與病機
瞀熱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悶亂煩熱之狀,常伴頭目昏蒙、胸膈鬱滯不舒。「瞀」有昏昧、悶亂之意,《素問》多將其與熱象並論,提示此證與少陰經氣機失調、客邪侵擾相關。其病機核心在於 少陰心腎陰陽失衡 或 外邪鬱而化熱,上擾清竅、內蘊胸膈所致。
經典論述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兩處提及瞀熱:
- 少陰司天之年,客氣勝過主氣時,易出現「肩背瞀熱」,伴鼻塞、頸項強、頭痛、耳聾等症,此因少陰君火司天,熱邪上逆,灼傷津液,經絡壅滯而成。
- 少陰在泉之年,客勝則見「瞀熱以酸」,並有腰股足脛痠痛、浮腫等,反映熱邪下注,濕熱搏結,阻遏氣血運行。
中醫辨證分型
-
少陰熱化證
- 病機: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,或外邪入裡化熱。
- 表現:瞀熱伴心煩不寐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方如黃連阿膠湯。
-
濕熱鬱蒸證
- 病機:濕熱交蒸,困遏氣機。
- 表現:瞀熱而頭身困重、胸悶脘痞、小便黃赤,舌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方如三仁湯加減。
-
氣鬱化火證
- 病機:情志不遂,肝氣鬱久化火。
- 表現:瞀熱兼脅脹、易怒、口苦,脈弦數。
- 治法:疏肝瀉火,方如丹梔逍遙散。
相關症狀鑑別
- 煩熱:單純自覺發熱,無昏悶感。
- 鬱熱:熱邪鬱閉於內,以胸脅脹悶為主。
- 懊憹:心中煩亂至極,坐臥不安,較瞀熱更甚。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「瞀熱」為「昏悶煩熱」,張景岳指出此證與「火鬱於上」相關,需辨明虛實。實火宜清泄,虛火宜滋養,臨證不可混淆。
瞀熱一證,雖非獨立疾病,卻是少陰病、濕溫病等過程中的重要指徵,需結合四診詳察病位與病性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