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瞀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瞀鬱

瞀鬱,又作瞀鬱,是指昏冒鬱悶的症狀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中提到:「熱至則身熱,吐下霍亂,癰疽瘡瘍,瞀鬱注下。」這裡的「瞀鬱」指的就是昏冒鬱悶的症狀。

瞀鬱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外感風熱之邪,二是內傷脾胃虛弱。外感風熱之邪,會導致人體內熱盛,出現頭暈目眩、胸悶氣短、口乾舌燥、大便乾結等症狀。內傷脾胃虛弱,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出現食欲不振、腹脹便溏、大便不成形等症狀。

瞀鬱的治療,主要以清熱解毒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外感風熱之邪引起的瞀鬱,可以用銀翹散、桑菊飲等清熱解毒的中藥進行治療。內傷脾胃虛弱引起的瞀鬱,可以用香砂六君丸、參苓白朮散等健脾和胃的中藥進行治療。

瞀鬱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•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•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早睡早起,適量運動,不熬夜。
  •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瞀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如果出現了瞀鬱的症狀,應該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