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瞀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瞀重
定義與病機
瞀重為中醫古籍所載病證名詞,指因鬱熱內蘊或氣機壅滯所致之頭目昏沉、肢體困重感。「瞀」本義為視物昏花、神識不清;「重」則形容如物壓迫之沉滯感。此證多見於濕熱交蒸、痰濁上蒙,或氣血運行受阻之病理狀態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提及「肩背瞀重」,揭示其與外感六淫或內傷氣機失調相關,尤以肺脾氣化不利為關鍵。
病因與證候特點
- 鬱熱內擾:情志不遂或外邪化熱,導致氣鬱化火,熱邪纏綿,熏蒸清竅,症見頭目脹悶、肩背酸重,兼見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。
- 濕濁困脾:飲食勞倦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,阻遏陽氣,表現為身重如裹、胸脘痞滿、舌苔厚膩。
- 氣血瘀滯:久病入絡或跌撲損傷,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失養,可見局部沉重刺痛、活動不利,脈象沉澀。
經典論述與發展
除《素問》外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釋其機理。如金元時期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」可致頭身困重;清代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提出「濕熱濁邪,蒙蔽清陽」,深化對痰濕與熱邪並見之病機認識。
相關證候鑑別
- 與「頭重」區別:頭重多屬濕邪上犯,病位偏上;瞀重則涵蓋神識昏蒙與肢體沉滯,病機更複雜。
- 與「身重」差異:身重常見於水濕泛溢肌表;瞀重多兼熱象或氣鬱,且伴隨神志症狀。
治療原則
歷代治法依病機不同而異:
- 清熱化濕:選用黃連溫膽湯、甘露消毒丹,疏泄三焦鬱熱。
- 健脾滲濕:以參苓白朮散或平胃散醒脾化濁。
- 理氣活血:如血府逐瘀湯加減,通絡以解沉痾。
現代臨床應用
今之醫者常將此證見於慢性疲勞、代謝症候群或神經功能紊亂等病,中醫辨證時需結合舌脈,細審寒熱虛實,尤重調理氣機升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