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眉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眉本

眉本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素問·氣穴論》,原文記載:「眉本二穴。」唐代醫家王冰於註解中明確指出,眉本即「攢竹穴」。此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眉頭凹陷處,當眶上切跡之位置,為臨床常用穴位之一。

經絡歸屬與定位

攢竹穴(眉本)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要穴,其經脈起於目內眥(睛明穴),上行至額部,交會於巔頂。具體定位於面部,當眉頭陷中,眶上切跡處。取穴時,可沿眉毛內側端摸至凹陷處,按壓有酸脹感即為該穴。

功能與主治

攢竹穴(眉本)具有疏風解表、清頭明目、通絡止痛之效,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:

  1. 頭面五官疾患:如頭痛、目赤腫痛、迎風流淚、目視不明、眼瞼瞤動等。
  2. 經絡循行病症:因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頭項背部,故亦可緩解項強、腰背疼痛等症狀。
  3. 神志病症:古代醫籍記載,此穴可安神定志,用於癲狂、癇證等。

刺灸方法

臨床操作上,攢竹穴多以平刺或斜刺為主,針尖向魚腰穴或睛明穴方向進針,深度約0.3~0.5寸。亦可配合三棱針點刺出血,治療實熱證之目赤腫痛。然因穴位近目,操作需謹慎。此外,艾灸較少用於此穴,以防灼傷面部皮膚。

配伍應用

攢竹穴常與其他穴位配伍,以增強療效:

  • 配風池、合谷,治風熱頭痛。
  • 配睛明、太陽,治目疾。
  • 配後溪、天柱,緩解項背強痛。

文獻考據

除《素問·氣穴論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此穴,並詳述其定位與主治。後世醫家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臨床應用,列為頭面部重要腧穴。

綜上,眉本(攢竹穴)為中醫針灸學中調理頭目疾患之關鍵穴位,其理論與實踐皆深植於古典醫籍,至今廣泛運用於臨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