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眉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眉刀

眉刀為中醫眼科手術器械之一,以精鋼鍛造而成,形制細薄鋒利,專用於剔除眼表外障所形成的膜翳。其名雖稱「眉刀」,實與修眉無涉,乃取形似眉弧之細刃,以利精準施術於目睛微毫之處。

源流與典籍記載
此器械首見於明代傅仁宇所著《審視瑤函》,該書為中醫眼科重要典籍,詳述外障眼病(如胬肉攀睛、雲翳遮睛)之治法。書中強調,膜翳若凝結於黑睛(角膜)或白睛(結膜),需以鋒刃輕刮剔除,而眉刀因其刃薄且弧度貼合眼珠曲度,能避免傷及健康組織,故為去翳之關鍵工具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  1. 外障與膜翳之病機
    中醫認為,外障多因風熱毒邪侵襲,或肝肺積熱上攻於目,致使氣血瘀滯,形成膜翳。此類實證需「急標緩本」,先以器械祛除有形之障,再輔以內服湯藥(如拔雲退翳湯)清熱活血。
  2. 眉刀之術中角色
    施術時,醫師先以「開瞼器」(古代稱「目撐」)固定眼瞼,再依翳膜厚薄選用不同刀具。眉刀主用於淺表翳障,其刃可水平輕刮,或斜向挑撥,務求「去翳如掃塵,不傷其絡」。《銀海精微》另載「鈎刀」與「針刀」,用於深層或黏連性翳膜,可見古代器械已具分型化用之意。
  3. 配伍療法
    術後常配合點眼藥粉,如「珍珠散」(以珍珠、琥珀等研末)促進生肌斂瘡,或「黃連膏」清熱防腐,體現中醫「外治內調」之整體觀。

工藝與形制特點
傳統眉刀長約三寸,刃寬分毫,柄部纏絲防滑,刃尖微翹以利操控。其鍛造需經淬火、礪磨等工序,使剛柔相濟,鋒利而不脆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眼科心法》更註明「刀用後以桑柴火煅淨」,反映古代對器械滅菌之重視。

眉刀之運用,彰顯中醫眼科「金篦決膜」的精微技術,亦為外治法結合辨證論治之典範。然隨時代演進,現代中醫臨床多改良為無菌鋼製器械,而傳統眉刀仍存於文獻與醫史研究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