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眉風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眉風癬

眉風癬,病名首見於《瘍醫大全》卷十,指眉中瘙癢,破潰後滲出滋水,並蔓延至額部、眼胞等處的皮膚疾患。其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脂溢性皮炎」或「脂溢性濕疹」相似,屬中醫「癬」、「濕瘡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內外合邪所致:

  1. 外受風濕:風邪挾濕,侵襲肌表,鬱於皮毛腠理,蘊而化熱,濕熱相搏,發為瘙癢、滲液。
  2. 肝血不足:肝主藏血,血虛則風燥內生,肌膚失養,加之風濕外襲,更易纏綿難癒。

辨證論治

治則:以疏風祛濕、養血和血為主,兼顧清熱止癢。

內治方藥

  • 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:主治風熱濕毒蘊結肌膚,方中荊芥、防風疏風止癢,蒼朮、苦參燥濕清熱,當歸、生地養血潤燥,蟬蛻、牛蒡子透表消風。
  • 羌活勝濕湯加減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適用於風濕偏盛者,可加牡丹皮、赤芍涼血活血,或配伍何首烏、當歸以滋養肝血。

外治方藥

  • 青黛膏:青黛清熱解毒,配伍黃柏、滑石等研末調膏,塗敷患處,可收濕斂瘡。
  • 無極膏(古方多含雄黃、硫黃等):具殺蟲止癢之效,然需辨證使用,避免刺激。

古籍論述

《瘍醫大全》指出此病「由風濕搏於肌膚,兼血虛不能榮養」,強調外邪與內虛並存之病機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類似證候,以「祛風滲濕、調和營衛」為治療大法。

現代對應與補充

現代中醫認為,脂溢性皮炎多與「肺胃濕熱」、「血虛風燥」相關,除風濕外,亦需考慮飲食辛辣厚味、情志失調等因素。臨床可依證型加減:

  • 濕熱盛者:合用黃連解毒湯或龍膽瀉肝湯。
  • 血虛風燥者:配合四物湯或當歸飲子滋養潤燥。

此病遷延者,需注意調理肝脾,以固本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