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眉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眉疽

眉疽,又名發眉疽眉發發眉眉發疽鳳眉疽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其特徵為疽生於眉骨之上,形狀細長如瓜,質地堅硬,疼痛劇烈且牽引至腦部,患處色赤焮紅,並伴隨雙眼腫脹。此病多因體內濕熱火毒蘊結,復感外來風熱邪氣,內外合邪,壅滯於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眉骨區域,導致氣血凝滯,化熱成毒而發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眉疽的成因與濕熱火毒密切相關。患者或因平素飲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;或因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致使體內熱毒蘊結。加之外感風熱邪氣,風性上行,熱毒隨經絡上攻頭面,聚於眉棱骨處,氣血受阻,遂發為疽。此外,若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亦易受外邪侵襲,加速病情發展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皮膚紅腫灼熱,逐漸形成堅硬腫塊,形如瓜狀,疼痛劇烈,甚則痛引腦部。若熱毒熾盛,可伴隨發熱、頭痛、口渴、便秘等全身症狀。若未及時治療,膿腫可能化膿潰破,膿液黃稠,潰後若毒邪得泄,則病情漸緩;若膿出不暢,則可能轉為慢性,纏綿難愈。

治療原則
治宜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,兼以疏風散邪。內服方常選仙方活命飲加減,該方以金銀花、當歸尾、赤芍、乳香、沒藥等為主,具活血散瘀、清熱解毒之效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以增強瀉火之力;若腫脹明顯,可加連翹、蒲公英以助消腫。

外治方面,初起未潰時可用衝和膏外敷,以行氣活血、散結消腫;若已成膿,則需切開排膿,並配合提膿祛腐之藥如九一丹;潰後則以生肌散促進瘡口癒合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壅盛型:患處紅腫熱痛,伴發熱惡風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牛蒡解肌湯加減。
  2. 濕熱火毒型:腫痛劇烈,膿液黃稠,伴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解毒,方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
預後調護
眉疽預後多屬良好,然若患者正氣虛弱,或治療不當,可能導致毒邪內陷,引發疔瘡走黃等危候。故治療期間需注重清泄熱毒,同時調攝飲食,忌食辛辣發物,以免助長火勢。

(註:本文所述皆基於中醫理論,臨床應結合具體證候辨證施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