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眉眶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眉眶痛
眉眶痛,又稱「眉稜骨痛」,屬中醫頭面部疼痛證候之一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》卷四。其病位在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多因外感風邪、內傷痰濕、氣血瘀滯或肝膽火熾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上擾:風為陽邪,易襲陽位。風寒或風熱外襲,循經上犯眉眶,經氣不利而發痛。
- 痰濕阻絡:脾胃運化失司,痰濕內生,阻滯經絡,清陽不升,濁陰上蒙,致眉眶脹痛。
- 氣血瘀滯:情志不遂或外傷所致氣滯血瘀,脈絡不通,「不通則痛」。
- 肝膽火熾:肝鬱化火,或膽熱上衝,循經灼絡,發為灼痛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證:眉眶痛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或伴鼻塞流清涕,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風熱證:痛處灼熱,目赤羞明,口渴咽乾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痰濕證:眉眶重痛如裹,胸悶嘔惡,苔白膩,脈滑。
- 氣滯血瘀證: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肝膽火旺證:痛連頭角,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疏風散寒:選用川芎茶調散加減,重用白芷引經上行。
- 清散風熱:以菊花茶調散為主,佐以蔓荊子、薄荷。
- 化痰袪濕:二陳湯合蒼耳子散,健脾化痰通竅。
- 行氣活血:通竅活血湯加減,配合川芎、香附疏肝理氣。
- 清瀉肝膽:龍膽瀉肝湯化裁,酌加夏枯草、鉤藤平肝息風。
針灸取穴
以局部與循經配穴為原則:
- 主穴:攢竹(膀胱經)、陽白(膽經)、太陽(奇穴)。
- 配穴:外關(三焦經,袪風)、合谷(大腸經,通絡止痛)、太衝(肝經,瀉火降逆)。
眉眶痛雖為小恙,然病機多端,臨證須審因論治,結合四診詳辨虛實寒熱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