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眉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眉煉

病證名,首載於《衛生寶鑒》,指眉間生瘡之證。其狀如癬,瘡面流脂成片,並伴隨劇烈瘙癢,多因小兒胎熱上蒸所致。胎熱乃先天稟受母體熱毒,或後天飲食積熱,蘊結於內,上攻眉間肌膚而發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眉煉與「胎毒」密切相關。胎熱內蘊,或外感風熱邪氣,風熱相搏,鬱滯肌表,化燥生風,故見皮膚瘙癢、脂水浸淫。眉間屬陽明經所過,胃經積熱上衝,亦可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眉間生瘡,瘡面濕潤,脂液滲出,結痂如癬,反覆發作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見煩躁啼哭、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等熱象,尤多見於嬰幼兒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消風止癢為主。

    • 可選用《醫宗金鑒》消風散加減,方中荊芥、防風疏風透表,黃芩、連翹清熱解毒,生地、當歸涼血潤燥。
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可配合黃連解毒湯以瀉火解毒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傳統用法以五倍子生白礬研細末,麻油調敷。五倍子收濕斂瘡,白礬燥濕止癢,麻油潤膚解毒,共奏消炎止癢之效。
    • 亦可選用青黛散(青黛、黃柏、煅石膏)外撲,清熱燥濕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小兒胎毒,發於肌膚,或黃水浸淫,或赤癢無度。」與眉煉病機相類,均強調胎熱為本,風濕為標。

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能轉為慢性濕瘡,故早期清解熱毒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