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眉心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眉心疔,又稱印堂疔、眉心疽、面風毒或印堂疽,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十三,屬中醫外科疔瘡範疇,特指發於兩眉中心印堂穴之癰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眉心疔多因火毒蘊結或風熱邪毒上攻頭面所致。印堂穴屬督脈,為陽氣匯聚之處,若內熱熾盛,或外感風熱毒邪,鬱滯肌膚,氣血壅塞,化腐成膿,則發為疔瘡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熱毒熾盛,兼有氣血瘀滯之象。
臨床表現
-
局部症狀:
- 初起患處色黑或紫紅,形小根深,堅硬如釘,觸之痛甚。
- 麻癢交作,周圍肌膚緊繃腫脹,根盤硬結。
- 若毒邪熾盛,可迅速化膿潰破,膿稠黃濁。
-
全身症狀:
- 多伴寒熱交作、頭痛、口乾煩躁等火毒內蘊之證。
- 嚴重者可見舌紅苔黃、脈洪數等陽明熱盛之象。
辨證論治
-
內治法:
- 清熱解毒為主,佐以涼血散瘀。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合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。
- 若兼見高熱煩渴,加石膏、知母以清氣分熱;腫硬甚者,加乳香、沒藥以活血止痛。
-
外治法:
- 初起可外敷如意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- 膿成未潰時,以針刺排膿,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眉心疔「根硬如鐵釘」,屬險證,易因擠壓而致毒散走黃(即現代醫學之敗血症),故治療須謹慎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亦指出,此證多因「風火相煽」,需急瀉火毒,防其內陷。
與相關疾病鑑別
- 眉心癰:範圍較大,腫勢散漫,無根硬如釘之特徵,病勢較緩。
- 顏面丹毒:皮膚焮紅灼熱,邊界清晰,無深部硬結,多伴高熱。
眉心疔為頭面疔瘡之重證,其治療首重清解,兼顧護陰,以防火毒耗傷陰液。歷代醫家均強調「疔無消法」,早期峻瀉火毒為要,不可妄用溫補或遲延失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