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科(中醫)
產科為中醫學古代分科之一,專司婦女妊娠、分娩及產後調理,屬「婦人科」範疇。宋代嘉祐五年(公元1060年),官方醫學首度明確劃分九科,產科即獨立成科;至元豐年間改制後,九科中仍保留產科之設。元代以降,產科涵蓋範圍擴展,除胎產外,亦兼治婦人雜病,實為後世婦產科之雛形。明代醫學分科增至十三科,改設「婦科」,然其內容仍包含產科相關論治;清代沿襲明制,同治五年(公元1866年)後隨傳統分科制度廢止而消失。
中醫產科學術內涵
- 妊娠生理與病理
中醫以「任主胞胎」「衝為血海」理論為基礎,認為胎孕賴衝任二脈氣血充盈,並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密切相關。妊娠病證如惡阻(孕吐)、胎動不安(先兆流產)、子腫(妊娠水腫)等,皆歸因於氣血失調或臟腑虛損,治療重視調和氣血、補益脾腎。 - 分娩與產後調護
傳統強調「順產」之道,主張產時調氣活血,古籍載有「催生方」如「佛手散」(當歸、川芎)以助產力。產後則注重「袪瘀生新」,認為惡露排出為關鍵,常用生化湯化瘀溫經;另主張「坐月子」調養,避風寒、補氣血,以防「產後風」等痼疾。 - 經典著述與治法
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(陳自明)系統整理產科論治,載有安胎、難產處理等方藥;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更詳述產後諸證,如「血暈」用清魂散、「乳癰」以瓜蔞牛蒡湯等,反映中醫產科臨床經驗之積累。
歷史演變與相關分科
產科之獨立設科,反映古代對生育醫療之重視。其與「婦科」分合沿革,可見於「九科」(宋)、「十三科」(明)等制度變遷中。雖清代後不再單列,然其學術體系仍融入中醫婦科學,延續胎產調治之特色理論與方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