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梅毒咽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梅毒咽瘡

梅毒咽瘡,屬中醫外科喉科病症之一,乃因楊梅瘡毒未清,邪毒上攻咽喉所致。此病多見於楊梅瘡(即梅毒)後期,或因治療不當,餘毒未盡,循經上犯咽喉,發為瘡潰。

病因病機
梅毒咽瘡之成,主因穢濁疫毒(梅毒之邪)內蘊,久未消散。其毒多由肝腎二經濕熱下注而生,復因正氣不足,或誤治失治,致毒邪鬱而化火,上灼咽喉。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經絡交會之處,毒火燔灼,則黏膜腐敗,發為潰瘍,甚則腫痛潰爛,妨礙飲食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咽喉紅腫潰瘍,表面覆蓋灰白色腐膜,疼痛劇烈,吞咽困難,或伴聲音嘶啞。若毒邪深重,可蔓延至口腔、上顎,形成多發性潰瘍,潰面晦暗,久不收口。全身或見低熱、口乾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蘊毒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毒蘊結型:咽喉腫痛潰爛,腐膜黏膩,伴胸悶納呆,舌苔黃厚膩,脈滑數。此型多因濕熱毒邪膠結,治宜清熱化濕、解毒利咽。
  2. 陰虛毒熾型:潰瘍深紅晦暗,疼痛夜甚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此為毒邪傷陰,虛火內灼,治宜滋陰降火、解毒生肌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此病,首重解毒祛邪,兼調氣血陰陽。外治可配合吹藥(如冰硼散、錫類散)以清熱斂瘡;內服方藥依證選方,濕毒蘊結者可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;陰虛毒熾者則以知柏地黃丸玄麥甘桔湯化裁。若久病氣血兩虛,需佐以益氣托毒之品,如黃芪、當歸等。

古籍考據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楊梅結毒,上攻咽喉,潰爛不收,乃毒火燔灼之候。」《外科正宗》亦載:「咽喉瘡潰,由毒鬱肝肺,非清解不能愈。」可見此病自古重視解毒與局部調理並行。

梅毒咽瘡之辨治,須明辨虛實寒熱,結合整體調理,方能祛除深伏之毒邪,使咽喉得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