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梅核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梅核膈

梅核膈為中醫膈症之一,其特徵為患者自覺喉間似有異物梗阻,如梅核卡於咽喉,並伴隨膈間(胸膈部位)疼痛或堵悶不適。此症與情志失調、氣機鬱滯、痰凝血瘀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噎膈」範疇,亦與「梅核氣」有相似之處,然病位及病機深淺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鬱痰結
    因情志抑鬱,肝氣失於疏泄,氣機鬱滯,津液輸布失常,聚而為痰。痰氣交阻於咽喉或胸膈,形成梗阻感,即《醫鑒》所云:「結於咽喉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。」此類患者多兼見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等肝鬱之象。
  2. 瘀血內阻
    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,瘀血內生;或久病入絡,瘀血停積於膈間,阻塞氣機,導致局部疼痛、刺痛,甚則影響飲食吞咽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「死血居多」,強調瘀血為關鍵病機,常見舌質紫暗、脈澀等血瘀徵象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梅核膈,首重辨明痰結或血瘀之主次,並輔以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、活血祛瘀等法。

  1. 痰氣互結證

    • 主症:咽喉異物感明顯,胸膈痞悶,情緒波動時加重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    • 治法:理氣化痰,開鬱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滌痰丸(含半夏、陳皮、茯苓等)加減,或半夏厚朴湯(《金匱要略》)以行氣化痰。
  2. 瘀血阻膈證

    • 主症:膈間刺痛固定不移,吞咽梗阻感,面色晦暗,舌質紫或有瘀斑,脈細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以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載方為基礎,選用昆布、當歸、桃仁、韭汁等活血軟堅之品,佐以童便或大黃以助化瘀通下。

與相關症候鑑別

  • 梅核氣:病位多在咽喉,以異物感為主,無明顯疼痛或吞咽困難,屬氣鬱痰凝之輕證。
  • 噎膈:病位在食道或賁門,以飲食難下、嘔吐為主,多因痰、瘀、陰虛等導致,病情較重。

梅核膈之治療,需結合患者體質及病機演變,靈活運用理氣、化痰、活血等法,以疏通膈間氣血痰瘀之結滯。歷代醫家亦重視情志調攝,輔以疏肝解鬱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