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梅核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梅核氣

病名與定義
梅核氣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自覺咽喉部有異物阻塞感,如梅核窒礙咽喉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故名。此症最早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並治》,描述為「咽中如有炙臠」;後世醫家如《赤水玄珠·咽喉門》稱其「喉中介介如梗狀」,《古今醫鑒·梅核氣》進一步闡述其特徵為「窒礙於咽喉之間,核之狀者是也」,並指出其病因與情志失調、痰氣互結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梅核氣多因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,聚濕生痰,痰氣搏結於咽喉所致。其病機核心為「氣滯痰凝」,與肝、脾、肺三臟功能失調相關:

  1. 肝鬱氣滯:情志抑鬱或惱怒過度,導致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上逆咽喉。
  2. 脾虛痰阻:肝鬱乘脾,脾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成痰,痰隨氣升,膠結咽喉。
  3. 肺氣不降:肺主宣發肅降,若氣機壅滯,肺失清肅,可加重咽喉氣痰交阻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自覺咽喉異物感,似有物梗,吞嚥無礙,飲食無阻。
  • 症狀隨情緒波動而增減,憂思惱怒時加重,心情舒暢時緩解。
  • 或伴胸悶脅脹、噯氣、舌苔白膩、脈弦滑等氣鬱痰凝之徵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喉痹」(慢性咽喉炎)、「噎膈」(食道病變)等區別:

  • 喉痹:多因外感或陰虛火旺,咽喉紅腫疼痛,異物感伴乾燥灼熱。
  • 噎膈:飲食下嚥困難,甚則食入即吐,多屬器質性病變。
    梅核氣則以功能性障礙為主,檢查咽喉多無明顯異常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行氣開鬱、化痰散結」為原則,經典方劑如下:

  1. 半夏厚朴湯(《金匱要略》)
    • 組成: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薑、蘇葉。
    • 功效:化痰降逆,行氣散結,主治痰氣交阻之梅核氣。
  2. 加味四七湯(《沈氏尊生書》)
    • 以四七湯(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蘇葉)為基礎,加入香附、枳殼等,增強疏肝理氣之力。
  3. 噙化丸(《醫學心悟》)
    • 局部用藥,以化痰利咽藥物製丸含服,緩解局部症狀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肝鬱甚者:加柴胡、鬱金、香附疏肝解鬱。
  • 痰熱偏重:見痰黏、口苦,加黃芩、瓜蔞、浙貝母清熱化痰。
  • 久病兼瘀:舌暗或有瘀斑,加丹參、赤芍活血化瘀。

相關現代疾病
梅核氣常見於現代醫學的「咽異感症」、「慢性咽炎」、「焦慮症」或「軀體化障礙」等,屬心身疾病範疇。中醫從調暢氣機、身心同調入手,具有獨特優勢。

古籍選錄
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:「梅核氣,鬱怒傷肝,思慮傷脾,痰涎結聚,窒塞咽喉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憂思氣結,痰涎滯喉,狀如梅核,宜開鬱化痰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