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梅花碎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梅花碎地
證名,首見於《眼科全集》,為中醫眼科病症之一。此證主要因肝虛受克所致,臨床表現為淚液無制,橫溢而出,點滴零落,狀如梅花碎地,故而得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足則目得所養,淚液分泌有序。若肝氣虛弱,或肝血不足,則肝失疏泄之職,無法統攝淚液,導致淚液外溢。此外,肝虛易受他臟所克,如脾土乘肝木,或肺金克肝木,進一步加重肝氣失調,使淚液失控,形成此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淚液清稀,無故自流,尤以遇風、遇寒時加劇。淚滴散落,狀如梅花瓣片點點墜地,故稱「梅花碎地」。部分患者可能伴隨目澀、視物模糊等肝血不足之象,或兼見氣短乏力等脾虛症狀。
辨證要點
- 肝虛為主:淚液外溢,無紅腫熱痛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- 兼夾他證:若兼脾虛,可見納差、倦怠;若兼肺氣不固,易感外邪,涕淚俱下。
相關病症
此證與流淚症相似,但流淚症範圍較廣,包含多種病因所致之淚溢,而梅花碎地特指肝虛失攝、淚滴零落如梅花狀者。其他相關病症如迎風流淚、無時淚下等,亦需辨明病因差異。
理論延伸
《內經》云:「五臟化液,肝為淚。」肝與淚液關係密切,故調理此證多從補肝養血、益氣固攝入手。歷代醫家亦重視五行生克對肝的影響,如《眼科全集》強調肝虛受克之病機,治療時需兼顧調和臟腑。
此證雖以眼科症狀為主,然其根本在於肝臟功能失調,體現中醫「整體辨證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