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戶不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戶不斂
病名:產戶不斂,又稱「產後玉戶不斂」,首見於《醫鈔類編》,指婦女產後陰戶(即玉門)未能正常收縮復原之症。此病多因產時氣血耗傷,或產後調攝失當,導致沖任失固,肌肉失養所致。
病因病機:
- 氣血兩虛:產時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氣血虧虛則肌肉失於濡養,玉門難以收斂。
- 中氣下陷:素體脾虛,產後勞倦傷氣,中氣下陷,無力升提,致產戶鬆弛不斂。
- 腎氣不足:腎主封藏,若先天腎氣虧虛,或產後房事不節,損傷腎氣,則下元不固,玉門弛縱。
- 濕熱下注:產後惡露未淨,或外感濕熱之邪,蘊結下焦,阻滯氣機,影響肌肉收斂。
臨床表現:
- 產後陰戶鬆弛,久不復原,甚則外翻或下垂。
- 或伴氣短乏力、面色蒼白(氣血虛證);或小腹墜脹、倦怠懶言(中氣下陷);或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(腎虛證);或分泌物色黃質稠、陰部灼熱(濕熱證)。
治法:
- 氣血兩虛:補氣養血,方用十全大補湯或歸脾湯加減。
- 中氣下陷:益氣升提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、金櫻子。
- 腎氣不足:補腎固攝,方用大補元煎加桑螵蛸、牡蠣。
- 濕熱下注:清熱利濕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待濕熱清除後再行補益。
相關文獻:
《醫鈔類編》將此症歸於產後病範疇,強調「產後玉門不閉,由元氣虧極,不能收攝」。後世醫家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亦提及產後氣血虛衰與下焦失固之關聯,主張以溫補肝腎、調理沖任為治本之法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產後盆底肌功能障礙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從氣血、臟腑功能失調論治,體現「虛則補之」、「陷者舉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