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梅花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梅花症

梅花症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籍《喉舌備要》。其特徵為咽喉部出現紅、黃、白三色交雜之斑點,狀似梅花,故得此名。此症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濕熱,上攻咽喉所致,屬中醫「喉痹」「喉風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梅花症之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風熱襲肺: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犯咽喉,灼傷黏膜,致氣血壅滯,化生斑點。
  2. 濕熱內蘊: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蒸騰,熏灼咽喉。
  3. 痰火互結:痰涎壅盛,與火邪相搏,阻滯咽喉經絡,形成痰火膠結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咽喉症狀:喉部滿布紅、黃、白相間之斑點,形如梅花,局部腫痛,吞咽困難。
  • 全身症狀:舌質紅絳、舌體僵硬,面赤潮熱,口渴引飲,痰涎黏稠難咯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黃膩或薄黃,脈象多見滑數或洪大,提示熱毒熾盛或濕熱交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濕利咽為主,兼顧化痰散結。

  • 主方甘露消毒丹加減(《醫效秘傳》)。
    • 組成:滑石、黃芩、茵陳、石菖蒲、川貝母、木通、藿香、射干、連翹、薄荷、白豆蔻。
    • 方義:滑石、茵陳、木通清利濕熱;黃芩、連翹清熱解毒;射干、貝母化痰散結;藿香、薄荷芳香透邪。
  • 加減法
    • 熱毒熾盛者,加黃連、梔子以瀉火解毒。
    • 痰涎壅盛者,加竹瀝、天竺黃以豁痰開竅。
    • 陰傷津虧者,酌加玄參、麥冬以養陰生津。

其他療法

  1. 針灸:取少商、商陽點刺出血,瀉肺胃之熱;配合合谷、曲池、天突等穴,疏風清熱、利咽止痛。
  2. 外治:以冰硼散或錫類散吹喉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
古籍論述

《喉舌備要》強調此症「痰涎壅盛,舌硬面紅」,屬實熱證候,需急清熱毒,防其內陷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,喉症見「紅黃白點」者,多因「三焦火鬱」,治當分經辨證,清解為先。

梅花症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結合局部與整體表現,調和氣血陰陽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