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每年至每月必病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每年至每月必病目

病證名,屬目疾之一,指眼病具有固定時節復發之規律,或每年特定季節,或每月週期性發作。此證首見於清代王子固《眼科百問》,古人認為其發病與「六氣主歲」之氣化規律密切相關,即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隨歲運更替,影響人體氣血陰陽,誘發目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六氣應時而動
    《內經》云「天人相應」,六氣輪值主歲,若人體正氣不足,或臟腑偏盛偏衰,逢特定時令之氣(如春風、夏暑、長夏濕等),外邪引動內伏之病機,上攻於目而發病。如春季多風,肝木應之,風熱上擾目竅;夏季暑濕壅滯,易致目赤腫痛。
  2. 臟腑經絡失調
    目為肝之竅,五臟精氣皆上注於目。若肝血虧虛、腎精不足,或脾虛濕蘊,每逢氣交之變(如月節律、年節律),陰陽氣血失衡,目失所養,遂生乾澀、視昏、赤脈纏繞等症。
  3. 伏邪潛藏
    病邪未盡,伏於絡脈,遇時令之氣相引而發。如濕熱內蘊者,遇長夏濕土當令,濕熱蒸騰,熏灼目絡,則目癢溢淚;陰虛火旺者,逢秋燥之氣,虛火灼絡,易發目澀羞明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季節性復發:如每年春分前後目赤生翳,或冬至時節視物昏渺。
  • 月週期性發作:部分患者隨月相盈虧(如月滿時肝陽易亢)或經期前後(氣血波動)而目疾加重。
  • 證候多樣:或為暴風客熱(急性結膜炎),或為雲霧移睛(玻璃體混濁),然皆具時令相關性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熱犯目(春發者):

    • 表現:目赤癢痛,畏光流淚,舌紅苔薄黃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方用桑菊飲加減,或針刺風池、太陽穴。
  2. 濕熱上攻(長夏發者):

    • 表現:瞼弦濕爛,白睛黃濁,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化濕清熱,方選三仁湯黃連解毒湯
  3. 肝腎陰虛(秋冬發者):

    • 表現:眼乾視矇,頭暈耳鳴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養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
古籍佐證

《眼科百問》指出:「歲氣所傷,目病應時而發,當察司天在泉之氣。」強調需結合五運六氣推演病機。另《銀海精微》亦載:「目病如潮,按期而至,此伏氣為患也。」說明伏邪與時令相感而發之特性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時間醫學」思想,治療不僅著眼局部,更需調和臟腑、順應氣化,以斷其週期復發之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