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自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自汗

證名:出自《醫宗金鑒·女科心法要訣》,指產後汗出過多,或汗出持續不止的病症。產後2-3日內,因氣血驟虛,腠理不密,故微微汗出,此為正常生理現象,通常隨氣血漸復而自止。若汗出過多,或日久不斂,則屬病態,稱為「產後自汗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血虧虛,陽氣外浮:產時或產後失血過多,陰血驟失,陽無所附而外越,津液隨陽氣外泄,故見自汗。
  2. 氣虛衛弱,腠理不固:產程耗氣傷血,氣隨血脫,衛陽不固,腠理疏鬆,津液外溢而為汗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血虛自汗

    • 主證:汗出較多,惡風微熱,頭暈心悸,氣短懶言,面色無華,舌淡脈細弱。
    • 病機:陰血不足,虛陽浮越,津液外泄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斂汗,佐以益氣。
    • 方藥:聖愈湯(人參、黃耆、熟地、當歸、川芎)加牡蠣、小麥麩,以滋陰固表,收斂止汗。
  2. 氣虛自汗

    • 主證:汗出淋漓,動則加劇,時有惡風,汗後身冷,倦怠乏力,舌淡苔白,脈虛緩。
    • 病機:氣虛衛外不固,腠理開泄。
    • 治法:補氣固表,和營止汗。
    • 方藥:玉屏風散(黃耆、白朮、防風)加生薑、大棗,以健脾益氣,調和營衛。

其他相關理論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出,產後自汗與「營衛失調」相關,可配合桂枝湯調和陰陽。
  • 若兼見陰虛內熱,症見汗出黏稠、五心煩熱,可酌加生地、麥冬、五味子以滋陰清熱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產後盜汗:睡中汗出,醒後即止,多屬陰虛內熱,與自汗之氣血兩虛有別。
  • 產後中風:汗出同時伴惡寒發熱、肢體疼痛,為外感表證,非純虛證。

附註:產後自汗若遷延不癒,可能進一步耗傷氣陰,導致虛勞,故需及早調治,以助氣血復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