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痗舌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痗舌症

痗舌症,又稱「舌疳」或「舌硬症」,屬中醫喉科與舌病範疇。其特徵為舌體粗硬如石,或伴隨結核腫塊,亦有患者舌體日漸短縮,活動受限,影響言語與飲食。此症首載於《喉舌備要》,歸因於內傷心經,與情志失調、氣血瘀滯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心主血脈而開竅於舌。痗舌症多因七情內傷,心火亢盛,或久病耗傷陰血,導致心經鬱熱,氣滯血瘀,凝結於舌絡。此外,脾虛濕蘊、痰濁上擾,或腎陰不足、虛火上炎,亦可引發舌體僵硬、腫脹之變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舌質變化:舌體堅硬如石,觸之不移,或見局部結核腫塊,色多暗紅或紫黯。
  2. 功能障礙:舌體短縮,屈伸不利,甚則言語謇澀、吞咽困難。
  3. 伴隨症狀:或見口乾舌燥、心煩失眠,若兼痰濕者,舌苔厚膩;陰虛火旺者,舌紅少津。

證型辨治

  1. 心經鬱熱證

    • 主證:舌硬灼痛,心煩易怒,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,活血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加減,佐以丹參、赤芍等活血之品。
  2. 痰瘀互結證

    • 主證:舌體腫硬有結塊,苔膩脈滑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散結,祛瘀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,酌加浙貝母、牡蠣等軟堅散結藥。
  3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證:舌體萎縮乾硬,午後潮熱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養血柔舌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減,配合玄參、麥冬滋陰潤舌。

古籍論述

《喉舌備要》指出:「痗舌之症,由心傷血耗,火鬱成疳。」強調心經鬱熱為本,後世醫家延伸認為,此症與肝氣鬱結、脾胃濕熱亦有牽連,治療需標本兼顧,調暢氣機為要。

外治法輔助

古方記載,可配合針刺金津、玉液二穴放血,或外敷清熱解毒之品如冰硼散,以緩解局部腫硬。然須辨明寒熱虛實,不可妄用峻烈之藥。

痗舌症屬中醫疑難重症,歷代醫家多從心、脾、腎三臟論治,結合氣血津液辨證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