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門閂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門閂癧
門閂癧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屬瘰癧之一種特殊證型。其特徵為結核堅硬如磚石,固定不移,形似門閂,故得此名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灼津為痰;或肺腎陰虛,虛火內熾,煉液成痰;痰火互結,阻滯經絡,凝聚於頸項、腋下等處,形成結核。若久病不癒,氣血瘀滯,痰瘀互結,則結核質地堅硬,發為門閂癧。
臨床表現
患者頸側、腋下或鎖骨上窩等處可觸及結核,初期或可推動,久則堅硬如石,推之不移,皮色不變或暗紅,局部或有壓痛。可伴見潮熱盜汗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火旺之象,或胸脅脹痛、煩躁易怒等肝鬱化火之候。
辨證論治
-
痰火鬱結證
- 主證:結核堅硬,按之疼痛,伴胸悶煩躁,口苦咽乾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,化痰散結。
- 方藥:柴胡清肝湯合消瘰丸加減,常用夏枯草、玄參、浙貝母等。
-
陰虛火旺證
- 主證:結核堅硬如石,午後潮熱,形瘦盜汗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軟堅散結。
- 方藥:知柏地黃丸合消瘰丸,酌加鱉甲、牡蠣等。
-
痰瘀互結證
- 主證:結核堅硬如磚,色暗不澤,久不消散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化痰通絡。
- 方藥:海藻玉壺湯加桃仁、紅花、三稜等。
外治法
可配合外用藥物,如陽和解凝膏貼敷,或沖和膏調敷以軟堅散結。若膿成未潰,可用火針刺破排膿;潰後則需化腐生肌,外用九一丹、生肌玉紅膏等。
相關名詞辨析
門閂癧與一般瘰癧(如鼠瘡、馬刀俠癭)同屬痰核範疇,然其質地尤為堅硬,病勢更深,多見於瘰癧病程後期,治療更需注重活血化瘀與滋陰軟堅並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