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門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門牙(門齒)之中醫詳解
一、門牙之基本概念
門牙,又稱「門齒」、「前板牙」,位於牙列正中,上下各四枚,屬切齒範疇。其形扁平鋒利,主司切斷食物,輔助唇齒發音。中醫視門牙為「齒為骨之餘」的顯現,與腎氣、骨髓盛衰密切相關,故其狀態可反映先天稟賦與後天調養。
二、門牙與經絡臟腑之聯繫
- 腎主骨生髓,齒為骨之餘
中醫認為,牙齒的生長、堅固與腎精息息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主骨,齒者骨之餘。」門牙之潤澤、堅固與否,直接反映腎氣充盛或虛衰。腎精充足者,門牙潔白光亮;腎陰不足則易見牙齒枯槁鬆動。 -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
胃經循頰車,上絡齒齦,故門牙之健康亦與脾胃功能相涉。胃火熾盛可致牙齦腫痛、門牙齦衂;脾胃虛弱則可能見齒根暴露、咀嚼無力。 - 手陽明大腸經之影響
大腸經入下齒中,與腸道通降功能相關。若大腸積熱,可出現門牙齦腫、口臭等症。
三、門牙於望診中之意義
中醫望診重視門牙狀態,作為判斷氣血津液與臟腑功能的指標:
- 潤澤如玉:腎氣充沛,津液上承。
- 乾枯晦暗:提示腎陰虧虛或津液耗傷。
- 齒齦淡白:多屬氣血不足,常見於脾虛或失血者。
- 齒齦紅腫:多因胃火上炎或風熱外襲。
四、門牙與中醫理論之延伸
- 門牙與先天稟賦
門牙為最早萌出之恆齒,其發育狀態可窺見先天腎氣強弱。兒童門牙遲萌或畸形,常與腎精不足有關。 - 齒痕舌與門牙關係
若舌邊齒痕明顯,伴門牙磨損過度,可能反映脾虛濕盛或睡眠中齘齒(磨牙),此為肝風內動或胃不和之象。 - 門牙與聲音發放
中醫認為「齒為戶門」,門牙完整與否影響發音清晰度,尤以唇齒音(如「發」、「風」)為甚,此與「腎主聲」理論相呼應。
五、古籍文獻之記載
-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足陽明之脈……入上齒中。」
- 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:「齒者,骨之所終,髓之所養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凡齒病者,多由腎虛而然。」
門牙雖為局部之形骸,然其生理病理變化,實為整體陰陽氣血之鏡映,於中醫診療中具重要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