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捫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捫法

一、針刺輔助手法
捫法為針刺手法之一,屬出針階段的輔助手法,主要用於補法。其操作要領為:針刺完畢後,醫者以手指輕捫按壓針孔,使穴閉合,防止正氣外洩,從而鞏固補益之效。此法源於《針經指南》,其中明確記載:「捫者,凡補者出針時用手捫閉其穴也。」後世醫家如《針灸問對》進一步闡釋:「補時出針,用手指掩閉其穴,無令氣洩,故曰捫以養氣。」強調捫法通過閉塞孔竅,達到蓄養經氣、助益虛損的作用,符合「補法宜守」的治療原則。

二、推拿手法
捫法亦見於推拿領域,載於《保生秘要》。其操作特點為:先將雙手掌心快速摩擦生熱,隨即趁熱將一手迅速覆蓋於特定穴位或患處,借助溫熱之力與按壓之勢,以發揮散寒通絡、行氣活血之效。此手法結合了溫熱刺激與機械刺激,適用於寒邪凝滯、經脈痹阻之證,如風寒濕痹、脘腹冷痛等。

三、中醫理論基礎
捫法的核心機理在於「固護正氣」與「溫通經絡」。

  1. 針刺捫法:遵循「補虛瀉實」原則,補法需閉穴以防氣泄。針刺後,外邪已祛而正氣待復,此時捫閉針孔可減少外界寒濕之邪入侵,同時促進經氣內守,助益臟腑功能恢復。
  2. 推拿捫法:以「溫則通,寒則凝」為理論依據,通過熱力與按壓的協同作用,鬆解局部氣血瘀滯,尤其適合陽氣不足、寒凝經脈之體質。

四、臨床應用

  • 針刺捫法:多用於虛證治療,如氣虛自汗、臟腑功能衰退等,常配合徐出針、輕捻轉等補法手法使用。
  • 推拿捫法:適用於寒證、痛證,如風濕關節痛、寒性胃痛,可單獨施術或與擦法、摩法等結合,增強溫散效果。

五、與其他手法的區別

  1. 針刺捫法不同於「開闔補瀉」中的瀉法操作(出針搖大針孔),其目的在於閉塞而非疏泄。
  2. 推拿捫法有別於單純的按法或熨法,強調「速熱而按」,兼具溫熱與壓迫雙重效應。

捫法作為中醫外治法的經典技術,體現了「因證施術」的辨證思維,其細膩的操作要求與理論內涵,反映了中醫對氣機調控的精細把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