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悶腸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悶腸生
悶腸生,出自《大生要旨》,指嬰兒娩出後不啼哭之症,又稱「悶氣生」。此症屬中醫兒科「初生不啼」範疇,多因胎兒在產程中氣機受阻,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肺氣壅閉,難以宣發而致無聲。
病因病機
- 產程氣滯:分娩時產道擠壓過久,或臍帶繞頸,使胎兒氣血運行受阻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肺氣鬱閉而失宣。
- 胎寒內蘊:母體孕期陽虛,寒邪內侵胎元,致嬰兒出生後陽氣不振,肺氣虛冷,無力鼓動聲門。
- 痰濕壅肺:胎兒在胞中吸入羊水穢濁,痰濕內停,阻塞氣道,使肺失肅降之職。
- 元氣虧虛:早產或胎弱之兒,先天精氣未充,五臟怯弱,肺氣不足而難以發聲。
中醫辨證
- 氣閉證:面青唇紫,肢體緊繃,胸膈滿悶,脈沉緊。治宜宣肺開竅,如《醫宗金鑒》以「通關散」吹鼻取嚏。
- 陽虛證:面色蒼白,手足不溫,息弱無力,舌淡苔白。可溫補脾腎,選用「參附湯」加減。
- 痰阻證:喉間痰鳴,呼吸急促,胸廓起伏明顯。宜化痰通絡,如「二陳湯」合「三子養親湯」化裁。
古籍論述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小兒初生不啼,名曰悶臍生,急以綿裹指,拭去口中惡血。」強調清除呼吸道異物為先。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則主張以艾灸臍帶或百會穴,振奮陽氣以促肺氣宣通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新生兒窒息」部分表現相類,然中醫從氣血陰陽失衡立論,重視臟腑功能調和,臨床須四診合參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