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悶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悶瞀,證名。心胸悶亂,眼目昏花之證。屬熱證、實證。

《素問.玉機真藏論》:「脈盛,皮熱,腹脹,前後不通,悶瞀,此謂五實。」高士宗註:「悶,鬱也;瞀,目不明也。」

悶瞀,是指心胸悶亂,眼目昏花的證候。悶,是指胸中鬱悶不舒的症狀;瞀,是指眼目昏花的症狀。悶瞀的病因,多由於外感熱邪,內傷痰濕,或飲食不節,情志不遂等因素,導致心脾氣機不暢,痰濕內生,阻塞心胸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而出現心胸悶亂,眼目昏花的症狀。

悶瞀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心胸悶亂,氣短乏力,胸部脹滿,不能平臥,或有嘔吐、腹脹、便秘等症狀。
  2. 眼目昏花,視物模糊,或有頭暈、耳鳴、耳聾等症狀。
  3. 舌苔白膩,脈滑或弦滑。

悶瞀的治療,以清熱化痰、利濕和胃為主。可用竹葉石膏湯、三仁湯、二陳湯等方藥治療。

悶瞀的預防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平時要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暴飲暴食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2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3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  4. 每年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悶瞀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