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悶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悶瞀

悶瞀為中醫證名,指心胸悶亂、眼目昏花之症候,屬熱證、實證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,列為「五實」之一:「脈盛,皮熱,腹脹,前後不通,悶瞀,此謂五實。」清代醫家高士宗於《黃帝素問直解》中註解:「悶,郁也;瞀,目不明也。」明確指出「悶」為氣機鬱滯,「瞀」為視物昏蒙,二者並見,反映體內邪熱壅盛、氣血逆亂之病機。

病因病機
悶瞀多因外感熱邪內傳,或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運行受阻。其病位主要與心、肝、肺相關:

  1. 心火亢盛:心主神明,若熱擾心神,則胸中煩悶;心火上炎,兼夾肝熱,可致目赤昏花。
  2. 肝鬱化火:肝開竅於目,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,鬱久化火,火性上炎,故見目瞀;肝氣橫逆犯胃,則胸脅脹悶。
  3. 肺熱壅滯:肺主氣司呼吸,熱邪壅肺,宣降失常,氣機窒塞,故胸悶氣促;肺熱上熏,清竅不利,則目視不明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心胸窒悶如物壓迫,呼吸不暢;雙目視物模糊,或眼前昏黑,甚則突然昏眩。
  • 兼症:或見面赤煩躁、口乾苦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秘結,舌紅苔黃,脈弦數或洪大。

鑑別診斷
悶瞀需與「眩暈」「鬱證」等區分:

  • 眩暈:以頭暈目眩為主,未必伴胸悶,多因風、火、痰、虛所致。
  • 鬱證:情志抑鬱為先,雖有胸悶,但目瞀非必見,病機偏重氣滯而非熱盛。

治法與方藥
以清熱瀉火、疏肝解鬱、宣肺開竅為原則,依病機選方:

  1. 心肝火旺:黃連解毒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心涼肝。
  2. 肺熱氣閉:麻杏石甘湯加桑白皮、黃芩,宣肺泄熱。
  3. 痰熱擾神:溫膽湯加黃連、梔子,化痰清熱。
    針灸可取百會、太陽、內關、太衝等穴,瀉火開竅。

古籍探源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目瞀」與經絡病變相關,如手少陰心經「目黃脅痛」、足厥陰肝經「目赤腫痛」等,均與悶瞀病機相呼應。明代張景岳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瞀,昏悶也,熱毒內攻,則神志躁亂。」強調熱邪內擾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