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悶臍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悶臍生

病證名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新生兒特殊病狀,首見於明代《幼科全書》。其名「悶臍」意指嬰兒初生時氣息閉阻,臍帶與肛門之異常狀態導致生命徵象不顯。臨床可分為兩類:

  1. 初生不啼
    《幼科全書》所述「悶臍生」主要指嬰兒娩出後無啼哭、氣息微弱之症。中醫認為,此因胎元稟賦不足,或產程中氣血受阻,致清陽不升、肺氣壅滯,難以宣發聲息。古籍歸於「小兒初生諸疾」,與「寤生」「夢生」等證相關,需急以溫通氣血、開竅醒神之法救治,如針刺人中、艾灸百會,或予通關散吹鼻。
  2. 肛門閉鎖(無谷道)
    清代《驗方新編》另載「悶臍生」特指新生兒先天肛門膜閉(即現代醫學之「肛門閉鎖」)。因胎毒鬱結下焦,穢濁之氣不得下泄,致肛門為膜所蔽,氣機窒塞而無啼聲。此症屬「五硬」「五軟」範疇,古籍稱「無谷道」,需以手術穿膜通竅,或外敷活血解毒之藥(如當歸、麝香)。

病機探微
中醫理論視「悶臍生」為胎毒內蘊、氣機逆亂之象。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提及,胎兒在母腹時若受寒熱邪氣侵擾,可致臟腑發育異常;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產時血瘀氣滯,使嬰兒「關竅不通」。此症多與孕母體質虛弱、妊娠調攝失宜相關,屬「胎疾」之一。

古籍辨治
歷代醫家對「悶臍生」治法各有所重:

  • 《幼幼集成》主張以「蔥白輕拍背脊」助肺氣宣發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記載「金玉丹」化水點口,通調氣血。
  • 肛門膜閉者,《瘍醫大全》推薦以銀針刺膜後,外塗黃連甘草湯防腐生肌。

此症反映中醫對先天疾患的觀察細膩,結合「形神一體」之論,強調產後急救與體質調理並重,為傳統兒科重要診療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