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悶氣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悶氣生
悶氣生,又稱悶腸生、悶臍生、夢生、生後不啼或草迷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養兒寶》。此症指嬰兒娩出後氣息窒塞,悶絕不啼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新生兒窒息,屬中醫「初生不啼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悶氣生多因胎兒在母體內或分娩過程中受邪氣所擾,導致氣機閉阻所致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胎元受寒:孕母體虛寒盛,寒邪內侵胞宮,胎兒稟受寒氣,出生後陽氣被遏,肺氣不宣,故不啼。
- 產程不順:分娩時氣血逆亂,或產道擠壓過久,致使嬰兒氣血瘀滯,清竅蒙蔽。
- 痰濁壅塞:胎兒吸入羊水或穢濁之氣,痰濕阻滯氣道,肺失肅降,氣息不通。
- 先天稟賦不足:胎兒元氣虛弱,肺脾腎氣不充,無力鼓動氣息外發。
臨床表現
嬰兒出生後面色青紫或蒼白,呼吸微弱或停滯,四肢屈曲不展,口唇緊閉,無啼哭聲,甚則全身僵冷。若兼見口吐白沫、喉間痰鳴,多屬痰濁內阻;若膚色晦暗、肢體僵硬,則常為寒凝血瘀之象。
中醫辨證論治
根據病因不同,治法各異:
- 寒邪閉肺:宜溫陽散寒、宣通肺氣,可選用四逆湯加減,或外灸臍部以回陽救逆。
- 氣滯血瘀:需行氣活血、開竅醒神,方用通竅活血湯,或配合針刺人中、十宣等穴。
- 痰濁阻絡:當化痰降氣、通絡啟閉,以滌痰湯為主,佐以竹瀝薑汁灌服。
- 元氣虛衰:治宜補益元氣、溫振陽氣,可投獨參湯或保元湯,並以艾灸氣海、關元。
古籍記載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兒生不啼,由寒氣所逼,急斷臍帶,火炙溫暖。」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亦載:「悶臍生者,氣閉不通……速用蔥艾灸其臍。」顯示古人重視溫通之法以救急。
此症為新生兒危候,中醫強調辨明寒熱虛實,及時施治以通暢氣機,使嬰兒氣息得復,啼聲乃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