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悶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悶痧
病證名,屬痧證之急重者,以突發暈厥、神識昏悶為主要特徵。《痧脹玉衡》記載:「痧毒中心,發暈悶倒地,一似中暑、中風,人不知覺,即時而斃。」其發病急驟,痧毒內攻,閉阻氣機,使清陽不升、濁濁不降,故見猝然昏仆,甚則危及生命。
病因病機
悶痧多因暑濕穢濁之邪外襲,或飲食不節、內傷脾胃,致痧毒蘊結,阻滯經絡氣血。痧毒鬱於胸膈,上蒙清竅則神昏;閉阻脈絡則氣血逆亂,故見肢冷面青、脈伏或沉緊。其證候類似中暑或中風,然病機關鍵在於「痧毒內閉」,需緊急疏泄痧毒以救逆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然暈倒,不省人事,面色蒼白或青紫,四肢厥冷。
- 兼症:或見胸悶氣促、腹痛欲嘔,舌質暗紫,苔厚膩,脈沉伏或弦緊。
- 危候:若痧毒深伏,氣血閉絕,可致「即時而斃」,故須速治。
治法
-
急救處理:
- 放痧:若患者稍甦,可急扶起,以三棱針或毫針刺絡(如十宣、委中、尺澤等穴)出血,泄其痧毒。
- 刮痧:取紫宮、羶中、中脘、中庭等穴,以瓷匙蘸油刮至皮下現紫斑為度,開宣胸陽。
- 針刺:刺間使、大陵以通心包經氣,醒神開竅。
-
藥物治療:
- 初醒階段:急灌服金花散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)清熱解毒,或薄荷湯、藿香湯芳香化濁、辟穢醒神。
- 辨證用藥:
- 痧毒夾暑濕:合用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- 氣滯血瘀:佐桃仁、鬱金行氣活血。
鑒別診斷
悶痧須與中暑、中風、厥證區分:
- 中暑:多見高熱汗閉,脈洪大,無痧點瘀斑。
- 中風:常有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,痧證無此候。
- 厥證:多因氣血逆亂,無痧毒外現之徵。
備考
悶痧為痧證中之重者,古籍強調「痧毒攻心」之險,治療首重通絡泄毒。後世醫家擴展其治,如《痧喉正義》增入「開竅化痰」之法,可參至寶丹、紫雪丹等急救名方。然總以「急則治標」為則,待神清痧透,再調氣血以固本。
(參見「痧」條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