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朦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朦昧
朦昧為中醫證名,指神志昏沉、意識模糊,猶如被外物遮蔽覆蓋之狀。此證多因氣血逆亂、痰濁蒙竅,或火熱擾神所致,屬「神昏」範疇,然程度較輕,未至完全昏迷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載:「歲火不及,……民病胸中痛……郁冒朦昧,心痛暴瘖……」所述「朦昧」即與火運不及、陽氣不伸相關,導致清陽不升,濁陰上蒙清竅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痰濁蒙竅:痰濕內蘊,上擾神明,常見於脾失健運、濕聚成痰者,症見頭重如裹、言語蹇澀。
- 熱陷心包:外感熱邪內陷,或五志過極化火,燔灼心神,可見譫妄躁擾、面赤溲黃。
- 氣血逆亂:如《內經》所述「火不及」之歲,陽虛陰乘,氣血失和,神明失養。
- 瘀阻腦絡: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,阻遏清陽,多伴頭痛固定、舌質紫暗。
辨證要點
- 痰濕證:苔白膩、脈滑,兼胸脘痞滿。
- 熱擾證:舌紅苔黃、脈數,兼身熱煩渴。
- 虛寒證:舌淡脈沉遲,兼肢冷倦怠,多見於陽衰氣弱。
相關古籍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傷寒論》之「郁冒」、《溫病條辨》「神識如蒙」等描述,皆與朦昧病機相通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:「痰迷心竅則朦昧,熱入血室則譫狂」,強調痰、熱為致病主因。
與相近證候之鑒別
- 昏聵:意識喪失,病勢更深。
- 嗜睡:神識清明而倦怠多寐,無蒙蔽之感。
- 健忘:僅記憶力減退,無神志昏蒙。
此證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輕度代謝性腦病、中風先兆或感染初期,然中醫辨證首重氣血陰陽之失衡,治療以開竅、化痰、瀉火、溫陽等法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