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猛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猛疽
病名釋義
猛疽,中醫病名,屬喉癰範疇,指咽喉部焮紅腫痛、浸腫迅速,甚則化膿塞咽之重症。《外證醫案匯編》卷一有云:「其來勢太猛,倘猛不可遏」,故而得名。此病發病急驟,症狀劇烈,為喉科急症之一。
病因病機
- 肺肝鬱熱:肺主氣司呼吸,肝主疏泄,二經蘊積痰毒,邪火循經上攻咽喉。
- 三焦火熾:上焦心肺火盛,中焦脾胃積熱,下焦肝腎陰虛,三焦火毒上炎。
- 外感引動:外感風熱邪毒,引動內伏之火,內外合邪,搏結咽喉。
- 氣血壅滯:熱毒熾盛,氣血壅滯,血肉腐敗,化腐成膿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
- 咽喉焮紅腫痛,疼痛劇烈,吞咽困難
- 浸腫迅速,甚則腫塞咽喉,呼吸受阻
- 化膿期可見局部高突,按之軟陷,膿成後或自潰
- 舌質紅絳,苔黃厚或黃膩
- 全身症狀:
- 高熱煩渴,面赤唇焦
- 口臭氣粗,便秘尿赤
- 脈象洪數或滑數有力
鑑別診斷
- 乳蛾(扁桃體炎):病位在喉核,腫脹如蠶蛾,多無化膿。
- 喉痹:咽喉紅腫疼痛,但腫勢較緩,無化膿傾向。
- 鎖喉癰:腫勢更劇,可及頸項,多有明顯呼吸困難。
治療原則
急則治標:以瀉火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,兼顧化痰排膿。
內治法
- 主方:普濟消毒飲加減
- 黃芩、黃連清上焦熱毒
- 玄參、板藍根、連翹清熱解毒
- 牛蒡子、薄荷疏風利咽
- 陳皮理氣化痰
- 升麻、柴胡引藥上行
- 加減法:
- 熱毒熾盛:加石膏、知母
- 痰涎壅盛:加貝母、瓜蔞
- 便秘:加大黃、芒硝
- 膿成未潰:加皂角刺、穿山甲
- 陰傷:加生地、麥冬
外治法
- 吹藥:冰硼散、珠黃散吹喉
- 含漱:金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
- 外敷:如意金黃散外敷頸部
- 刺血:少商、商陽穴點刺出血
預後轉歸
- 治療及時得當,膿出熱退則愈
- 失治誤治可致膿毒內陷,變生他證
- 腫塞過甚可致窒息危候
現代醫學對應
該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扁桃體周圍膿腫、咽後壁膿腫等化膿性咽喉疾病。其病理機制為細菌感染導致局部軟組織化膿性炎症,形成膿腔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