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蒙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蒙昧
證名,見於《醫學綱目》卷十七,又作「朦昧」,屬中醫術語,指神志昏蒙、意識不清之狀態。此證多因邪擾心神,或臟腑氣血失調,導致清竅被蒙,臨床表現為反應遲鈍、言語錯亂,或昏沉嗜睡,甚則不省人事。
病因病機
- 痰濁蒙竅:痰濕內蘊,上擾神明,常見於濕溫、痰飲等病證,症見頭重如裹、胸悶嘔惡。
- 熱陷心包:溫病熱邪熾盛,內傳心營,可見高熱譫語、舌絳脈數。
- 氣血虧虛:心脾兩虛,清陽不升,腦失所養,多見於虛勞久病,伴面色萎黃、氣短乏力。
- 瘀阻腦絡:瘀血內停,阻滯清陽,症見頭痛固定、唇甲青紫。
辨證要點
- 痰蒙:苔膩脈滑,神昏伴痰聲漉漉。
- 熱閉:身熱面赤,舌紅苔黃,躁擾不寧。
- 虛證:脈細弱,神疲懶言,病程纏綿。
- 瘀證:舌暗瘀斑,脈澀,多有外傷或久病史。
相關典籍
《醫學綱目》將此證歸於「神志門」,與「昏憒」「譫妄」等並列,強調需辨明虛實。清代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區分熱閉與痰蒙之治法,如安宮牛黃丸開竅、菖蒲鬱金湯化痰。
此證涉及多種病機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察兼症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