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中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中暑

病證名,首載於《石室祕錄》。此症多發於產後1至3日內,因產婦正值盛夏時節分娩,氣血虧虛未復,復感暑熱之邪,加之居處通風不良,暑邪乘虛內襲,導致陰氣驟絕,陽氣壅滯,經絡氣機閉阻,遂發高熱、神昏,甚則神識不清。

病因病機
產後氣血兩虛,腠理疏鬆,暑邪易從肌表或口鼻侵入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上,易耗氣傷津,若與體內餘熱相搏,則陽氣亢盛,陰液受損,經脈失養,故見高熱、煩躁、汗出等症。若暑邪深入,可內傳營血,擾亂心神,或灼爍臟陰,引動肝風,致生危候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暑熱熾盛證

    • 主證:高熱不退,心煩口渴,大汗面赤,脈洪大。
    • 病機:暑熱內盛,津液耗傷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生津止渴。
    • 方藥:人參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人參),清泄陽明暑熱,益氣生津。
  2. 胃熱津傷證

    • 主證:煩渴引飲,便秘溲赤,甚或肌膚發斑。
    • 病機:暑熱內結陽明,燥熱傷津。
    • 治法:滌除胃熱,生津潤燥。
    • 方藥:玉泉散(天花粉、葛根、麥冬、生地、五味子等),清胃火而滋陰液。
  3. 熱陷營血證

    • 主證:神昏譫語,四肢抽搐,面色蒼白,脈細弱。
    • 病機:暑毒入營,耗傷陰血,肝風內動。
    • 治法:清營透熱,養陰熄風。
    • 方藥:清營湯(犀角、生地、玄參、竹葉心等)合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,佐以針刺十宣穴放血,泄熱開竅。

預防與調治
若產後盛夏見頭暈胸悶、心悸口渴、汗多乏力等暑熱先兆,當即予清暑益氣法,選方如《脾胃論》清暑益氣湯(黃耆、蒼朮、升麻、人參等),升清降濁,益氣固表,防暑邪深入。

此證屬產後急症,臨床須辨明暑邪淺深與氣陰耗損程度,及時施治,以免貽誤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