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孟笨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孟笨(生卒年不詳),明代養生家、醫家,字福兆,號伯山,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。出身醫學世家,家中藏有豐富醫籍,自幼博覽群書,尤精於養生之道。其學術思想強調「飲食調攝」為養生之本,認為人之氣血津液皆賴飲食化生,若調理得宜,可葆天和而卻病延年。

學術貢獻

孟笨鑑於飲食與健康關係密切,遂廣搜歷代本草文獻,結合家傳經驗,編纂《養生要括》(1634年刊行),又名《食物本草》。該書系統分類為水、土、谷、果、蔬菜、鱗介等部,詳述各類食材之性味、歸經、功效及主治。例如:

  • 水部:強調不同水源(如井水、雨水、泉水)的藥用差異,並引《本草綱目》論述「立春雨水」可助陽氣生發。
  • 谷部:分析五穀補益之異,如小麥養心、粳米和胃,符合中醫「五穀為養」之理。
  • 鱗介類:記載魚蝦蟹貝的食療特性,如鯉魚利水、鱉甲滋陰,反映其對「血肉有情之品」的應用心得。

書中內容多參酌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,但更側重日常飲食的養生實踐,體現「藥食同源」思想,並融入江南地區的飲食文化特色。

中醫理論背景

孟笨之說深植於中醫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理論框架。其主張「飲食有節,五味調和」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」一脈相承。書中對食物「四氣五味」的解析(如苦瓜清熱、生薑散寒),亦符合中醫辨證施膳原則。此外,他重視「因地攝食」,如南方濕熱地區多薦薏苡仁、赤小豆等利濕之品,展現「三因制宜」的靈活運用。

歷史評價

《養生要括》被視為明代食療學代表作之一,內容通俗實用,不僅為醫家所重,亦影響民間養生風氣。孟笨透過整理日用食材的藥性,將深奧醫理融入生活,推動了預防醫學的普及。其著作亦反映明代醫家對「治未病」理念的深化,足與高濂《遵生八箋》等養生典籍並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