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孟春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孟春痹

病名:孟春痹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,屬十二經筋病之一,為足少陽經筋(又稱足少陽經筋)所主之病症。其名源於發病時令,農曆正月為孟春,故《靈樞注證發微》載:「此證當發於正月之時,故名之曰孟春痹也。」

經筋理論基礎
中醫經筋系統與十二經脈相應,主司肢體關節的運動與聯綴。足少陽經筋起於足第四趾,循外踝上行,布於脅肋、頸側,上達頭角。其病多因風寒濕邪侵襲,或經氣運行不暢,致筋脈拘急、氣血壅滯,表現為循行部位的疼痛、攣急、活動不利等症。

病因病機
孟春時節,陽氣初升而未盛,風邪當令,易與寒濕合而為患。足少陽經筋循行於體側,屬少陽樞機之位,若正氣不足,外邪乘虛客於筋脈,則發為痹證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筋急」與「氣滯」,臨床可見下肢外側酸脹刺痛、膝關節屈伸不利,或牽連脅肋、頸項強痛等。

辨證特點

  1. 時令相關性:症狀多於春季加重,尤以正月為甚。
  2. 循經表現:疼痛沿足少陽經筋分布,如外踝、膝外側、髀樞(股骨大轉子處)、脅肋至耳後。
  3. 筋病特徵:常見筋脈拘攣、轉筋(肌肉痙攣),或觸之筋結(條索狀硬結)。

與其他經筋痹證的區別
十二經筋痹證皆以發病時令命名,如仲春痹(足太陽經筋)、季春痹(足陽明經筋)等。孟春痹專屬足少陽經筋,其痛處偏重體側,與少陽經「樞機不利」相關,不同於太陽經筋之腰背強痛或陽明經筋之身前拘急。
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治痹以通」,針對孟春痹,歷代醫家重視疏調少陽氣機,配合柔筋緩急之法,如針灸取陽陵泉(筋會)、丘墟等穴,或內服疏風舒筋之劑,具體治法須依脈證辨別。

附:足少陽經筋病條
《靈樞·經筋》詳述其症:「足少陽之筋……其病小趾次趾支轉筋,引膝外轉筋,膝不可屈伸,腘筋急,前引髀,後引尻……」此即孟春痹的典型表現,可參照互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