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中柔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中柔風

定義與病因
「產後中柔風」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屬「柔風」範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產後氣血驟虛,陰陽俱損,風邪乘虛內侵,導致經絡失養、筋脈失調。風邪客於陽分則衛表不固,表現為四肢弛緩不收;客於陰分則裡氣鬱滯,見腰背強急、俯仰不利。此證與一般中風不同,乃產後特有之虛中夾風證候。

病機與證候

  1. 陰陽兩虛:產後亡血傷津,氣隨血脫,陰陽失衡,風邪易襲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陰陽俱虛」為本,風邪為標。
  2. 風邪乘襲:風性善行,入陽則陽絡弛緩(四肢痿軟),入陰則陰絡拘急(俯仰受限)。臨床可見肢體麻木、關節屈伸不利,或伴輕度惡寒。
  3. 氣血失榮:血虛不能濡養筋脈,氣虛推動無力,加重肢體功能障礙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則當以補益氣血為本,祛風通絡為標,方選八珍湯加減

  • 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雙補氣血,固護產後虛損。
  • 加羌活、桂枝:羌活祛風勝濕,善走太陽經以解表;桂枝溫通經脈,助陽化氣,二者相配,外散風邪,內和營衛。
  • 若兼見血瘀者,可佐雞血藤、桑枝活血通絡;陰虛明顯者加枸杞、麥冬滋養筋脈。

古籍佐證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論及產後「風痿」一證,與柔風相類,強調「大補氣血,稍佐疏風」,與巢元方之論互為呼應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指出,產後風邪致病「不可專用燥散」,需顧護陰血,反映中醫對產後病「勿拘於產後,亦勿忘於產後」的辨治思想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產後痙病」(破傷風)區別:後者以角弓反張、牙關緊閉為特徵,屬外毒內侵;柔風則以肢體緩急失調為主,病性屬虛中夾實。另與「痿證」相鑑:痿證多無痛感,而柔風常伴輕度拘急疼痛。

現代中醫延伸
當代醫家認為,此證與產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或輕度周圍神經病變相關,治療可配合針灸(取足三里、血海、風市等穴)以調和氣血,或艾灸關元、氣海溫補下元,體現「針藥並用」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