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孟秋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孟秋痹
孟秋痹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,屬十二經筋病中「足太陰經筋」之病症。其名源於發病時令,農曆七月為「孟秋」(秋季首月),故稱「孟秋痹」。《靈樞注證發微》釋曰:「此證當發於七月之時,故名之曰孟秋痹也。」此病與足太陰經筋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,多因外邪侵襲、經脈受阻,或內傷氣血,致筋脈失養而成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筋與足太陰之關係
足太陰經筋起於足大趾內側,循內踝上行,結於膝內側,上腹至胸,布於脅肋。其病候多見「轉筋」「引臍痛」「腹脹」等,與脾經氣血失和相關。《靈樞》載: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。」孟秋痹發於初秋,暑濕未盡而涼氣漸生,易致寒熱錯雜,經筋拘急或弛緩。 - 時令與病因病機
孟秋時節,陽氣始降,濕氣尚盛。足太陰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困,復感秋涼,則經筋氣血凝滯,發為痹痛。此症特點為「筋急而痛」,或伴隨脾經循行部位(如內踝、膝內側、腹部)之酸重、牽掣感。 -
與其他痹證之異同
- 孟秋痹:專屬足太陰經筋,發於七月,病位偏重下肢內側。
- 仲秋痹(手少陰經筋病):發於八月,病在上肢內側。
- 季秋痹(足厥陰經筋病):發於九月,病在足趾至陰器。
三者皆屬「時令痹」,但經絡所屬與症狀各異。
臨床表現
依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,足太陰經筋病可見:
- 主症:足大趾至內踝筋脈拘急、轉筋,膝股內側引痛,甚則腹脹、脅肋牽痛。
- 兼症:因脾主肌肉,或見肢體倦怠、食欲不振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調和氣血、通絡舒筋」為原則,結合時令特點:
- 針灸:取太白、三陰交、陰陵泉等脾經穴位,配合溫針或艾灸以散寒祛濕。
- 內服方:選用《傷寒論》「桂枝加芍藥湯」緩急止痛,或「薏苡仁湯」化濕通絡。
- 外治法:以藥熨(如吳茱萸、生薑搗敷)溫通局部經筋。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:「經筋為病,總由血氣不榮,故治法以通為要。」孟秋痹雖屬外邪為患,然根本在脾經氣血不足,故調治時需兼顧健脾益氣,如輔以四君子湯加減。
此症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強調時令、經絡與臟腑之整體關聯,為經筋理論中具時令特性之典型病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