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中風

病證名,首載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》,指產婦分娩後因氣血驟虛,腠理疏鬆,外邪乘虛侵襲所致之病證。其病因多與產後元氣虧損、營衛失調相關,外邪易由肌表內犯,引發太陽經證或筋脈拘急等變證。

病因病機

產後氣血大虛,衛外不固,風、寒、濕等外邪易客於經絡。若風邪偏盛,可鬱於太陽經,導致營衛不和;若寒邪深襲,與血相搏,則易凝滯筋脈,引發攣急;亦有因陰血不足,虛風內動者,需辨證論治。

臨床表現與治法

  1. 風邪客表型

    • 主證:產後十餘日不解,頭微痛、惡寒發熱、心下悶、乾嘔、自汗出。
    • 病機:風邪襲表,營衛失和。
    • 治法:調和營衛。
    • 方藥桂枝湯(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,解肌發汗,扶正祛邪。
  2. 陽虛風擾型

    • 主證:發熱面赤、喘促、頭痛。
    • 病機:產後陽氣虛弱,風邪化熱上衝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益氣,疏風清熱。
    • 方藥竹葉湯(竹葉、葛根、防風、桔梗、桂枝、人參、甘草、附子、生薑、大棗),扶正祛邪並行。
  3. 風寒襲絡型

    • 主證:筋脈攣急、牙關緊閉、角弓反張,甚則不省人事。
    • 病機:風寒內侵,筋脈失養而拘急。
    • 治法:祛風解痙。
    • 方藥華佗愈風散(單味荊芥穗焙乾研末,童便調服),或參照破傷風治法,以息風鎮痙為主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需與「真中風」鑑別:產後中風多因外邪誘發,無臟腑內傷之半身不遂等症,而以表證或筋急為特徵。
  • 若見血虛生風者,當養血柔筋,如當歸地黃湯加減;若寒凝血瘀,可佐生化湯化瘀通絡。

古籍參考

《金匱要略》強調「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」,故治法重扶正祛邪;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產後中風需分虛實,不可妄用汗下。此證總以調補氣血為本,兼祛外邪為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