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夢與鬼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夢與鬼交

「夢與鬼交」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載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六,屬「女子夢交」之範疇。此症指女性於夢境中與異性交合,甚或幻覺鬼神與之交媾,醒後猶覺身體疲憊、精神恍惚,並伴隨特定生理症狀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病與臟腑功能失調、陰陽失衡密切相關,尤以心、肝、腎三臟為病機核心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腎不交
    心主神明,腎藏精而寓相火。若腎陰虧虛,不能上濟心火,或心火亢盛,下灼腎陰,則致心腎水火失濟。虛火擾動心神,神不守舍,故夢中交合;腎精不固,則易生淫夢。《金匱要略》稱「夢失精」,即與此機理相通。
  2. 肝鬱化火
    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肝火挾相火上擾心神,致魂魄不寧,發為夢交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肝藏魂」,肝鬱則魂蕩,幻夢紛紜。
  3. 氣血兩虛
    思慮過度或久病耗傷,致氣血不足,心神失養,神氣浮越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虛勞之人,血氣衰損,臟腑虛弱,易傷於邪……邪客於陰,則夢接內。」說明正氣虛弱時,外邪易乘虛內擾,誘發夢境異常。
  4. 痰熱擾神
    素體痰濕內蘊,或飲食不節,痰濁內生,鬱久化熱,痰熱上蒙清竅,擾亂神明,亦可致夢寐不實,幻見鬼邪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夢中與人、鬼交合,醒後汗出心悸,或腰膝酸軟。
  • 白晝精神萎靡,頭暈耳鳴,或煩躁易怒。
  • 兼見月經不調、帶下異常等婦科症狀。

典籍論述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將此症歸於「虛損」門,強調「夢與鬼交通」者多因正氣虛衰,邪祟乘虛而感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指出:「凡妖魅所侵者,必本體先虛」,認為內在氣血失和為致病之本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從「相火妄動」立論,主張滋陰降火以安神定志。

此症雖名涉「鬼交」,然中醫視其為內傷雜病,治療以調和陰陽、安神定魄為大法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鬱者疏之,熱者清之,重在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