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迷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迷口

迷口,又稱「鵝口瘡」,為中醫病名之一,屬口腔疾患範疇。其名源於患者口腔黏膜出現白色屑狀斑塊,狀如鵝口,或似凝乳,故而得名。此症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罹患,尤以體虛氣弱者為甚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迷口之發病,多與「心脾積熱」或「虛火上炎」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小兒初生,口裡白屑起,乃至舌上生瘡,如鵝口裡,世謂之鵝口。」其機理可分為二:

  1. 心脾積熱:孕母孕期過食辛熱厚味,熱毒內蘊,傳於胎兒;或嬰兒出生後調護失宜,乳食不節,致使心脾熱盛,循經上炎,熏灼口舌而成。
  2. 虛火上浮:先天不足或久病體弱,腎陰虧虛,陰不制陽,虛火循經上擾,結於口腔黏膜,發為白屑。

臨床表現
迷口主要見於舌、頰、齶等處黏膜,呈現白色斑膜,形如雪片,周圍繞以紅暈。輕者無痛,重者斑膜融合成片,拭之易去,然旋即復生,或伴口乾、煩躁、吮乳不便等症。

證型辨治

  1. 心脾積熱證

    • 主證:口腔白屑堆積,周圍焮紅,面赤唇紅,煩躁啼哭,小便短黃,大便乾結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脾,解毒瀉火。
    • 方藥:常用瀉黃散合導赤散加減,若熱毒熾盛,可佐黃連、連翹等。
  2. 虛火上炎證

    • 主證:白屑散在,紅暈不顯,口乾不渴,形瘦顴紅,或低熱纏綿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引火歸元。
    • 方藥:六味地黃丸加肉桂,或選用知柏地黃丸。

外治之法
除內服湯藥外,可配合外治以增強療效:

  • 藥液拭口:以黃連、甘草煎汁,紗布蘸拭患處。
  • 吹藥療法:選用冰硼散、錫類散等吹敷口腔,以清熱解毒、生肌斂瘡。

迷口一病,雖多屬輕症,然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衡密切相關,臨證需審因論治,標本兼顧,方可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