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糜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糜疳
病證名,指口腔及牙床黏膜潰爛之症,又稱「口疳」。其病變多發於舌、頰內側、唇內黏膜及上齶等處,嚴重時可蔓延至唇外、口角、齒齦,甚至咽喉部位。此症常見於小兒疳積或痘瘡患者,因口腔清潔不當,或暑濕季節濕熱壅盛,導致胃火與濕邪上攻,腐蝕口腔黏膜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糜疳多與以下病理因素相關:
- 胃火上炎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積熱化火,循經上灼口腔。
- 濕熱蘊結:暑濕時令或脾虛濕盛,濕熱交蒸,上熏口舌。
- 疳疾餘毒:小兒疳積日久,脾胃虛弱,陰液耗傷,虛火內生,或痘瘡後期毒邪未清,鬱而化熱。
- 正氣虧虛:久病體弱,氣陰兩傷,黏膜失養,易受邪侵。
臨床表現
- 口腔黏膜出現散在或密集的潰瘍點,表面覆蓋黃白色腐膜,周圍紅腫。
- 疼痛明顯,進食時加劇,伴口臭、流涎。
- 重症者可見潰瘍融合成片,甚至出血化膿,或伴發熱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解毒、化濕斂瘡」為主,依證型配伍:
- 胃火熾盛:用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等)瀉火涼血。
- 濕熱蘊口:選甘露消毒丹(滑石、黃芩、茵陳等)清熱利濕。
- 陰虛火炎:以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- 外治法:以錫類散或冰硼散局部塗敷,清熱生肌;若腐爛深重,可用青黛散合蜂蜜調敷。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口疳由胃熱上衝,或濕熱鬱蒸所致」,強調清熱與健脾並重;《幼幼集成》則指出,小兒糜疳多因「疳積蟲動,上蝕口齦」,需兼顧驅蟲與養陰。
此症與西醫「口腔潰瘍」、「疱疹性口炎」等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治療注重辨證分型,針對病機用藥,以調和臟腑為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