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米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米瘕
病證名,屬中醫「瘕證」之一,因長期嗜食生米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積滯成瘕。此證首見於宋代《醫說》卷五,後世醫家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闡述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米瘕的形成與飲食不節密切相關。生米性滯,難以消化,長期嗜食則損傷脾胃之氣,使中焦運化失職。穀物積滯於腸胃,阻礙氣機升降,久則化生痰濕瘀濁,結聚成瘕。此病機與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「米症」相似,皆因飲食偏嗜所致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以下特徵:
- 飲食依賴:無生米可食時,吐出清水;進食生米後症狀暫緩,然米穀不化,反加重積滯。
- 脾胃虛弱: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,日久則形體消瘦,氣血虧虛。
- 氣滯痰阻:瘕塊內結,或觸及腹中痞硬,伴隨噯氣、腸鳴等氣機不暢之象。
治療方向
傳統治法以消積導滯、健脾和胃為主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推薦「雞屎米煎」方,取雞屎白(性微寒,能消積)配伍米穀,共奏化滯之效。後世醫家亦可依證選用:
- 消導藥:如山楂、神麴、麥芽,助脾胃運化積滯。
- 理氣化痰藥:如陳皮、半夏,疏解氣機,化痰散結。
- 健脾益氣藥:如白朮、茯苓,固護中焦,防積滯再發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米瘕與「食積」「蟲積」有別:
- 食積:泛指飲食停滯,範圍較廣,未必形成瘕塊。
- 蟲積:多伴蟲證特徵(如面生白斑、齘齒),而米瘕以生米偏嗜為關鍵。
此證提示飲食習慣與脾胃健康之關聯,符合中醫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之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