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米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米疽

病名
米疽,又稱「腋疽」或「疚疽」,屬癰疽之一,特指發於腋下之癰腫。其名源於《靈樞·癰疽》所載:「發於腋下赤堅者,名曰米疽。」此病多因肝脾二經氣血凝滯,經絡壅塞,鬱而化熱,腐肉成膿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米疽之發與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或外感邪毒相關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若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或脾失健運,濕熱內蘊,皆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凝聚於腋下,久而化熱成毒,發為癰腫。此外,腋下為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所過之處,若心火亢盛,亦可循經上炎,加重局部熱毒蘊結。

臨床表現
米疽初起時,皮下可觸及硬核,腫塊漫腫堅硬,皮色如常,不紅不熱,疼痛不甚,易被忽視。隨病情發展,熱毒漸盛,局部轉為紅赤,微熱疼痛,按之應指,提示膿已成。若未及時治療,膿液可穿潰而出,或向深部浸潤,導致病情纏綿難愈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初起階段:以疏肝解鬱、清熱解毒為主,可選用《柴胡清肝湯》加烏藥,以疏肝理氣、散結消腫。若兼見脾虛氣弱,宜配合《香貝養榮湯》,益氣養血,托毒外出。
    • 成膿階段: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等清熱瀉火之品;若氣血不足,膿成難潰,可佐以黃芪、皂角刺以益氣透膿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砭石療法:依《靈樞》所載,可用細長砭石疏刺患處,以泄熱排毒,繼而外塗豕膏(豬脂膏),取其潤膚生肌之效,且「勿裹之」,以保持瘡口通暢。
    • 隔蒜灸:適用於初起硬腫未潰時,取獨頭蒜切片置患處,施艾灸以溫通經絡、散結消腫。
    • 膏藥外敷:可選用《烏龍膏》敷貼,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。若膿成已熟,當及時切開引流,務求膿出毒泄。

預後與調護
米疽若早期辨治得當,多可於六日內見效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六日已」。然若遷延失治,恐致膿毒內陷,或潰後久不收口,形成瘻管,則需進一步調理氣血,促進癒合。

古籍考據
除《靈樞·癰疽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詳述腋疽治法,強調「肝脾鬱結」為本,並載錄多種方藥外治之法,可資臨床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