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米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米症

病證名,指因長期嗜食生米,兼挾痰瘀積聚而成之症積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症瘕病諸候》,屬「食症」範疇,為七症之一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復因嗜食生米,難以消化,積滯於中焦。生米性滯,久則阻礙氣機,氣滯血瘀,與痰濕互結,形成固定不移之症塊。《醫宗金鑑》亦提及,飲食不節,偏嗜異物,易致痰瘀內生,結為癥瘕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脘腹結塊:腹中觸及硬塊,位置固定,按之不移。
  2. 飲食異常:患者常思食生米,甚或他物,然食後反覺脹滿不舒。
  3. 脾胃症狀:伴見食慾不振、嘔吐清水,或脘腹隱痛,舌苔厚膩,脈象沉澀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痰瘀互結:症塊堅硬,兼見痰濕之象(如苔膩、嘔惡)。
  • 脾胃氣滯:脘腹脹滿,噯氣頻作,與情志相關者,多兼肝鬱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食症:泛指因飲食不節所致之症積,米症屬其一種。
  • 七症: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七類症病,包括米症、發症等,皆與異食癖相關。
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》論及「米癥」時,強調「痰食交阻」為病機關鍵,治療需化痰消積並行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則指出,此症日久可耗傷氣血,形成虛實夾雜之候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及注意事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