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眯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眯目
1. 病證名
眯目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,指外來異物(如塵埃、飛絮、沙粒等)侵入眼內,黏附於角膜或結膜表面,導致眼部不適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三記載:「瞇目者,是飛颺諸物、塵埃之類,入於眼中,粘睛不出。」此證多因風沙揚塵或環境不潔,異物隨風入眼所致。
中醫認為,眼為肝之竅,受異物刺激後,局部氣血運行受阻,可引發流淚、紅腫、澀痛等症狀。若異物未能及時清除,可能進一步損傷眼表,甚至引發「物偶入睛」之變證(參見該條)。傳統處理方式強調輕柔取出異物,並以清熱解毒或活血化瘀之藥外洗,如菊花、桑葉煎湯濾淨後沖淋,以緩解局部瘀滯。
2. 生理狀態名
眯目亦指眼瞼微合之狀,屬人體自然反應。此動作常見於強光刺激或視物專注時,透過瞼裂縮小以調節入眼光量,保護瞳神。《靈樞》提及「目為心使」,說明眯目可反映心神對外境的適應。此外,中醫望診中,觀察患者眯目頻率與幅度,可輔助辨別肝血虛耗或風邪犯目等證候。
延伸辨析
古籍中「眯目」一詞兼具病理與生理雙重涵義,需結合上下文區分。若屬異物入眼之病證,多歸於「外障眼病」範疇,與「天行赤眼」「暴風客熱」等並列;若為瞼合之態,則與「瞑目」「開合失常」等生理機制相關,涉及肝氣調節與衛氣運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