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泌別清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泌別清濁

「泌別清濁」是中醫生理學中的重要概念,專指小腸的核心功能之一。小腸承接胃部初步消化的飲食水谷,進一步進行精細的分化與代謝,將水谷中的精微物質與糟粕區分開來,並分別輸送至相應的臟腑或排出體外。此功能體現了小腸在中醫臟腑理論中的關鍵地位,亦與整體氣機升降及水液代謝密切相關。

生理機制

  1. 受盛與化物
    小腸為「受盛之官」,負責接受胃傳遞的食糜(「受盛」),並透過其陽氣與脾氣的協同作用,將水谷進一步分解為可被吸收的精微物質(「化物」)。此過程依賴小腸的「氣化」功能,與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所述「化物出焉」相呼應。
  2. 分清別濁

    • 清者(精微):小腸吸收水谷中的營養成分(如津液、穀氣),上輸於脾,由脾散精至全身,化生氣血,滋養五臟六腑。
    • 濁者(糟粕):代謝後的殘渣下傳至大腸,形成糞便;多餘水液則通過「三焦氣化」滲入膀胱,成為尿液。此過程強調「清升濁降」的氣機運動,與張景岳所注「水液滲前,糟粕歸後」之理一致。

與他臟關係

  • 脾與小腸:脾主升清,小腸降濁,二者一升一降,共同完成運化功能。若小腸泌別失職,可影響脾的升清,導致腹瀉、便溏等症。
  • 膀胱與大腸:小腸通過氣化調節水液分配,若功能失常,可能引發小便不利或大便溏泄,反映於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「下焦如瀆」之論。

臨床意義

「泌別清濁」功能紊亂時,常見以下病理表現:

  • 清濁不分:水谷精微與糟粕混雜而下,導致泄瀉、完穀不化。
  • 水液代謝異常:水濕停聚,可能出現水腫或小便短少。

此理論不僅解釋了小腸的生理作用,亦為中醫治療消化系統疾病(如「利小便以實大便」之法)提供理論依據,彰顯中醫整體觀與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