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面赤,中醫名詞。指一種色診。赤為火熱之色,屬心。赤甚主實熱,微赤主虛熱。久病虛人,午後兩顴發赤,為肝腎陰火上炎;赤色如妝,嫩紅帶白,游移不定,為戴陽證;肺病見赤色,多屬陰虛火盛,灼傷肺陰;面赤耳鳴,頭目眩痛,多屬肝陽化火;赤而明潤,為有胃氣;枯槁晦滯多屬危重證候。《素問.脈要精微論》:「赤欲如帛裹朱,不欲如赭。」
面赤是指面部發紅的症狀。中醫認為,面赤是由於心火過旺所致。心主血脈,心火過旺會導致血液循環加快,面部就會發紅。面赤常見於熱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肝火旺盛等。
面赤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面部發紅、口乾舌燥、心煩意亂、失眠多夢、尿黃便秘等。如果面赤伴有胸悶、心悸、氣短等症狀,則可能是心血管疾病;如果面赤伴有頭痛、頭暈、耳鳴等症狀,則可能是肝火旺盛。
面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:清熱解毒、涼血降火。常用的中藥有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等。如果面赤是由熱病引起的,可以用白虎湯、三黃湯等清熱解毒的中藥治療。如果面赤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,可以用丹參、川芎、赤芍等活血化瘀的中藥治療。如果面赤是由肝火旺盛引起的,可以用龍膽草、黃芩、柴胡等清肝瀉火的中藥治療。
面赤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如果出現面赤的症狀,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