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面赤
面赤為中醫色診重要徵象之一,指面部呈現紅色或泛紅之態。中醫理論中,赤色屬火,與心相應,主火熱之證。其成因與表現多端,可反映臟腑寒熱虛實,臨床需結合色澤深淺、部位分布及兼症綜合辨析。
病因病機與辨證
-
實熱證
- 赤甚:面色深紅鮮明,多因外感熱邪或臟腑陽熱亢盛所致。如外感溫病初起,邪熱壅肺可見面赤氣粗;陽明經熱盛則通面潮紅,伴大汗、煩渴。
- 肝陽化火:面赤伴頭目眩痛、耳鳴如潮,乃肝陽上亢,化火沖逆,多見於眩暈、中風先兆。
-
虛熱證
- 微赤:面色淡紅隱隱,常見於陰虛內熱。如肺陰虧虛,虛火灼絡,可見顴紅乾咳;心陰不足則午後顴紅,心悸怔忡。
- 肝腎陰虛:久病虛損,午後兩顴潮紅如妝,伴腰膝痠軟,屬陰虛陽浮,虛火上炎,見於癆瘵、消渴等證。
-
真寒假熱(戴陽證)
- 面色嫩紅如脂粉,游移不定,或額頰泛紅而四肢厥冷,此為陰盛格陽,虛陽浮越之危候,多見於重病末期。
-
胃氣與病危之辨
- 赤而明潤:如帛裹朱,紅活潤澤,提示胃氣尚存,病雖重可治。
- 枯槁晦滯:色如赭石,暗滯無華,為臟氣衰敗,真色外露,屬危篤之兆。
經典理論溯源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強調:「赤欲如帛裹朱,不欲如赭。」指出健康之赤應隱現於皮下,含蓄光潤;若暴露如赭石之燥裂,則為病進。此說奠定後世以色澤判吉凶之基礎。
臟腑經絡關聯
- 心主赤:心火亢盛者,面赤舌尖紅,甚則口舌生瘡。
- 肺腎相涉:肺陰虧虛之顴紅,常與腎陰不足互為因果,形成「金水不能相生」之局。
- 陽明經證:足陽明胃經循面,故胃熱熾盛可致滿臉通紅,兼見口渴引飲。
面赤一症,細究其理,實為陰陽氣血之外候。臨床須察其新久、辨其真假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