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瘡

面瘡,又稱「面發毒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明代《瘍科選粹》卷三。其症以面部紅腫、焮熱疼痛為主,甚則化膿潰膿,多因風熱、濕熱或毒邪蘊結肌膚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面瘡之發與內外因相關:

  1. 風熱上攻:風性上行,熱邪炎上,風熱相搏,蘊於陽明經(面部多屬陽明),發為紅腫熱痛。
  2. 脾胃濕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循經上蒸頭面,濕熱鬱滯肌膚,化毒成瘡。
  3. 毒邪外襲:肌表不固,外感火毒或蟲毒,與內熱相合,腐肉為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面頰或額部突發紅腫,界限不清,觸之灼熱,伴癢痛。
  • 成膿期:腫勢高突,頂端軟陷,按之波動,為膿已成。
  • 潰後:膿出黃稠,若毒邪未清,可反覆發作,留瘢痕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證:瘡色鮮紅,腫勢宣浮,伴發熱、口渴,舌紅苔薄黃。
  2. 濕熱證:瘡頭濕爛,滲黃水,周圍漫腫,兼見胸悶、苔黃膩。
  3. 毒熾證:瘡形堅硬,深紫疼痛,高熱煩躁,舌絳脈數。

治療原則

以清熱解毒為主,佐以疏風、化濕或涼血:

  • 內治:風熱用普濟消毒飲加減;濕熱選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;毒熾盛者投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
  • 外治:初起敷金黃散玉露散;膿成切開引流;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
古籍考據

《瘍科選粹》指出:「面發毒者,由陽明經風熱結聚而成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「面遊風」(類似脂溢性皮炎)與面瘡之別,強調後者多屬實熱陽證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依臨床實際。)